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崔琦的人

  • 生活知识
  • 2023-05-17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哪几位

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有

一、崔琦

崔琦,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人,第六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美籍华人科学家。

1957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
1958年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1967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4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

1998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二、屠呦呦

屠呦呦,女,汉族, 党员,药学家。

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三、李政道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闻名。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
四、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五、李远哲

李远哲(Yuan Tseh Lee),男,1936年11月29日出生于台湾省新竹市,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美籍中国台湾人。

李远哲主要从事化学动态学的研究,在化学动力学、动态学、分子束及光化学方面贡献卓著。

分子束方法是一门新技术,1960年才开始试验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适用于碱金属的反应,后来由李远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教授共同研究创造,把它发展为一种研究化学反应的通用的有力工具。

崔琦的人物经历

崔琦,1939年2月28日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他小学毕业以后,后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
1957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
1958年赴美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崔琦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之后,第六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童年时光和母亲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小时候在乡下耕田、割草、放牛,能从中学毕业已算幸运,母亲有远见,自己不识字,却坚持要我上学。”母亲给了他最初的人生启蒙,崔琦的母亲王双贤是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人。
当时,王家是附近有名的富户,拥有数百亩良田。王家的旧居,从大门楼到后院,有数亩地之广。王双贤是这个家庭里唯一的女孩子,她从小就温柔善良,凡事不喜与人争,独爱一个人静静地做事。本来,王双贤有的是读书习文的机会,,她的父亲却固守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不让她与3个哥哥一起进私塾接受教育。王双贤不识多少字,但这并不影响她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广远见识和博大胸怀。
1961年秋,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
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
1968年,到美国新泽西州默里山贝尔实验室固体电子实验室工作。
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士,同年获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
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同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物理奖。
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崔琦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崔琦为什么能去香港

原因是
1、为了让崔琦的天赋获得完美的发挥,崔琦的父母将其送到了香港,因为在那里,崔琦的姨妈能够给他很好的照顾。
2、本是河南农村娃,后来天资聪慧的崔琦在家人的帮助下,获得了前往香港正培中学读书的机会。

崔琦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崔琦简介姓名崔琦(DanielTsui);

出生年代1939年;

职称大学教授;

国家美国;

个人情况因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崔琦,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50年代到香港接受教育,1957年在培正中学毕业,随后到美国继续深造,1967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此后到贝尔实验室工作,1982年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

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崔琦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崔琦为什么别说我是中国人

因为他的国籍是美国。
他在出国留学以后担任了美国工程院的院士,而且也获得了美国的国籍,所以并不属于中国人。
崔琦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并且还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中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研究方向。

崔琦的介绍

崔琦 (Daniel Chee Tsui) 1939年生于中国河南省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贫困,乡中连一间校舍也没有,崔琦只有接受私塾中的四书、五经教育.,他于1951年在北京读书,次年到香港培正中学就读。不久,他便随大姐来到香港直接进入六年级学习.在香港,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语言关,一是学说广东话,二是学好英文.后来,他进入培正中学就读,这使他的英文进步很快,因为这是一所双语并用的学校,课本用中文,授课用英语或是名词中英对照,这种教学方式使崔琦受益匪浅.他后来回忆认为华人研读科学应该中英文交错使用,才可兼容并蓄,收到真正学习之效.他说,只懂得中文会令科学家无法追读最新的科研报告,而完全放弃中文却是舍本逐末.1957年香港培正中学毕业,1958年,19岁的崔琦赴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 那时全校只有他一名华裔学生.由于青少年的崔琦在从河南辗转到香港,又从香港到美国的历程中,克服了种种挫折和困难,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他勤奋学习,努力向上,以优异的成绩从学院毕业,为了进一步深造,1967年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史达克教授,在这里,史达克教授风趣的物理教学、及物理学广博的奥妙,使崔琦对物理学产生了特别的喜好,并开始对物理学研究投入更多的精力,在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到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跟随罗威尔教授学习研究,这里的物理实验更使他趣味盎然,并决心投身于物理学的研究与探索。1982年起任普林斯顿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材料基本性质等领域的研究。
崔琦一方面治学严谨、专心致志,对自己钟爱的物理学研究事业非常投入,他喜爱做物理实验,需要时常常是全身心地投入研究.有时为了实验研究的需要,他可不惜四处奔波,走遍波士顿及佛罗里达州,找个强力磁场以进行他的“量子液体实验”,并且工作时很少理会身旁其它事情,以致他的研究工作非常出色、非常有效率.在发现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后两年,他便于1984年和两位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赢得“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头衔及巴克利物理大奖.而另一方面,崔琦又是一个很具幽默感、很随和的人,他常视物理实验如玩游戏,他说,能随心所欲设计新模型,能制造一个个用钱都买不到的新产品,那种满足感难以形容,做实验又有何难?“做研究报告才烦人呢!”.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他也会说“外面天气很好,到外面玩玩再回来,不要压着自己钻进牛角尖,松弛一下,将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次他与另两位科学家因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得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崔琦却微笑说“我还没有资格去提如何应用这个新理论.但它是客观存在的,量子物理的电子有其新的特性.”
,崔琦还是一个兴趣广泛、全面发展的人.他对很多事物均感兴趣.当年,他不仅物理、生物、化学、中英文等学科成绩都特别好,而且他还喜爱打篮球和唱歌.大学毕业时,有同学对崔琦如下评价 “六尺身材堪谓高,天赋英聪功课好,兼长国、英、数,日常小事却糊涂,五毫当一毫.写字时笔墨飞舞,笔迹字体犹如乱草,指挥音乐,南拳北腿如比武,歌声动人,姿势美妙够风度……”.他还有一大爱好就是周末数小时的阅报,从不间断,无论是政治、科技,还是经济、艺术、体育,他都不放过.崔琦还幽默地说自己什么新闻都爱看,但不是所有的都看得懂.也正是他广泛的兴趣和宽阔的知识面,使他思维活跃,脑中经常涌现新想法,新念头像是永无止境.
1998年10月13日,华裔美籍科学家崔琦因发现逊电子在强磁场。超低温条件下互相作用,能形成某种特异性质的量子流体(许多电化学过程发生在固体-电解液界面,腐蚀则常发生于固体-气体和固体-液体界面,界面物理和表面物理一样具有巨大的实际意义)。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崔琦与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施特默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主要表彰他们发现并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他是继去年朱棣文之后登上诺贝尔殿堂的第六位华人。
有一个故事,杨澜去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谈到自己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他妈妈颇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出外读书。这一走,造成了崔琦与父母的永别。后来他到香港、美国,成了世界名人。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不外出读书,结果会怎么样?”看到这里,我猜想崔琦一定会这样回答“我永远成不了名,也许现在还在河南农村种地。”
可是错了! 崔琦的回答大大出乎人的意料“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当时聘请的两位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让杨澜吃惊的是,在审片时真的出现了这一特写镜头,杨澜问两位摄影师“你们听不懂中文,你们怎么会拍下这一感人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 在全世界,’妈妈’这两个字是相通的。”
一边是世界名人,一边是情爱;一边是无上的荣誉,一边是母子深情。崔琦选择了后者。这就是龙的传人交给亿万观众的答卷! 我的心被震撼了。这一晚,我久久不能入睡。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至仁至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在崔琦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2000年6月,崔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5年被聘为中科院荣誉教授。
崔琦的主要学术兴趣是研究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的性质。他的这些研究将可应用于研制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和更先进的通信设备。
崔琦的妻子是美国人,他们有两个女儿。

崔琦12岁离开家乡求学,入美籍获诺贝尔奖,为何晚年表示后悔了

他是为数不多获得诺贝尔奖的华裔,在他之前只有李政道、杨振宁等五人获得诺奖。12岁那年,他离开河南农村到香港求学,后赴美国深造,加入美籍。为什么晚年的他却坦言自己后悔了?

1939年2月末,崔琦出生在河南平顶山宝丰县。他出生时父亲已经42岁了,母亲王双贤41岁,家里有3个姐姐。在那个年代,封建思想依然存在,所以父母在40岁时拼四胎,生一个儿子,让崔家有一个继承人。虽然崔家的条件不是特别好,但王双贤的娘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家里拥有数百亩良田,而且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儿。不过,她父亲是一个老古板,坚信“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她没怎么念过书。可她目光长远,明白知识才能改变命运,也是崔琦的启蒙老师,对他影响很大。

虽然崔琦是家里好不容易盼来的男孩儿,很宠爱他,这份宠爱有度,不会溺爱他。学习之余,父母会让他帮忙干农活,锄地浇水、割草砍柴等活他都会做。母亲坚持送他去念书,他没有辜负父母望子成龙的期盼,学习成绩优异,加上天资聪慧,被誉为是“天才”。1951年,崔琦小学毕业后,就被母亲找关系送到香港念中学。这一别,竟是天人永隔。起初,他很不适应离家求学生活,曾写信给母亲说想回家,不想在外念书了。虽然王双贤也很想儿子,但坚持不让他回来。时间久了,崔琦也适应了离开父母的生活。

1958年,崔琦到美国留学,先后在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芝加哥大学物理系攻读物理专业。1967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的物理博士学位。之后,他在知名的贝尔实验室固体电子实验室工作了10多年,主要研究电子材料的基本性质等领域。1984年,崔琦成了美国科学院院士,并获得了浓缩物质物理巴克利奖。199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他和2名科学家发现、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现象。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毕生追求的东西。2000年,崔琦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

其实在1999年,崔琦接受国内知名媒体人杨澜的采访时表示自己后悔了,说“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宁愿当一个不识字的农民!”,他还透露了为什么这些年不愿回国的原因。1958年,中国进入了“三年大饥荒”,很多人被活活饿死,崔琦的父亲也是其中之一。屋漏偏逢连夜雨,母亲因为是地主家的女儿,加上自己在国外留学,当时政治环境复杂,王双贤被安上了“里通外国”罪名,遭受了不公正待遇,不久后离世。父母先后离世,对崔琦的打击很大,不敢回老家。所以他才说自己后悔了,宁愿当一位农民。如果当初没有出国留学,或许父亲不会饿死,毕竟家里有一个劳动力,母亲更不会郁郁而终。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

2014年,崔琦带着家人回到了阔别63年的故乡。曾经的少年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父母都已不在,物是人非。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莫等失去了之后才知道珍惜!

崔琦为何恨河南

因为崔琦离家不久,崔父就遭到了批判,乡亲们拿着棍子向他要钱。
可是崔父早就把钱全部上交了,哪还有钱。就在第二年,崔父去世。
后来崔母被接到北京大女儿家居住,不久之后又回到了范庄。因为无人照顾,崔母因病去世。
而远在境外的崔琦未能看到父母的一面,也成为了他一生最大的遗憾。1998年崔琦获得诺贝尔奖过后,河南重建了崔琦故居,希望他能回来看看。
虽然河南方面再三邀请,崔琦一直不想回到这个伤心之地。可是家乡人民实在过于热情,崔琦答应退休后一定会回来看看。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