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有哪些人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中国科

  • 生活知识
  • 2023-05-17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有哪些人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

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有袁隆平、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李大钊等。

1、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钱三强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核物理学家。原籍浙江湖州,生于浙江绍兴,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在核物理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特别是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科学的解释。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发展和“两弹”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

3、钱学森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汉族,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空气动力学家、系统科学家,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

4、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5、李大钊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李大钊同志一生的奋斗历程,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紧密相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

中国科学家故事奇闻

简介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1918.5.11-1988.2.15。美国物理学家,曾就读于麻省理工、普林斯顿。二战时曾参与曼哈顿计划。曾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及加州理工学院。1965年因其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费曼不仅善于思考,还善于教学,其《物理学讲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影响非常大,物理学的学生和教师都从中受益良多。
名言不懂数学的人很难真正理解自然最深邃的美。
  世界上有两种天才,一种是“普通的”天才,另一种则是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只要你我再聪明几倍的话,就可以比得上普通的天才,而如魔术师般神奇的天才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大脑到底是怎样运作的,我们是无论怎样也无法理解的,分析他们的思想就像要看穿魔术师怎么样变戏法一样困难。所以,在外人看来,神奇的天才都是一些语言荒诞、行为古怪、智慧超群的“鬼才”。而查理德�6�1费曼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千年难出一个的科学鬼才。
  费曼被很多物理学家誉为20世纪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实证物理学家。在他研究生刚毕业时,就参与了美国制造第一枚的曼哈顿计划;后来,他又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约40年,并在1965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86年他仅用一杯冰水及一只橡皮垫圈就证明了“挑战者号”出事的原因。
不过,令这位物理学家声名远扬的远远不止这些,他的邦戈鼓艺高超,甚至能顶替职业鼓手上场表演;他还可以像一位真正的画家一样卖掉自己的作品;他是开保险柜的专家;他喜欢在酒吧里研究科学问题。,他的才华,他的幽默,他的率性而为的恶作剧,令他的一生多姿多彩。,他的成长和他的成就,也包含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启示。下面讲述的一件小事就是费曼与蚂蚁的故事。
  人们常遭遇一些不请自来的昆虫朋友,那成群结队而又行色匆匆的蚂蚁们,也算是人类家中的常客了。对于这些不怎么怕你的小蚂蚁们,你如何看待它们呢?是捏死呢,装作没看到呢?还是像物理大师费曼一样的观察它们?
  理查德�6�1费曼,1918年生于美国,这样一位看似遥不可及的风光大人物,却有着孩童般的好奇与天真。当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当研究生时,他用放大镜观看在常青藤上的蚂蚁,看到蚂蚁用脚在蚜虫身上拍啊拍的,蚜虫便分泌出蜜露,然后蚂蚁将一滴蜜露举起、咬破,“咕嘟”地吸了进去。此时,年轻的费曼由于印证了父亲曾告诉过他的知识,并亲眼见证到这有趣的现象而兴奋地大叫。 简介王淦昌(wang gàn shèng)(1907年—1998年)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名言要做科学家,不要当科学官。当时博特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射线,就取了个临时的名称“铍辐射”。铍辐射穿透力很强,在电磁场中不偏转,酷似当时人们熟知的硬γ射线,即一种频率较大的、由光子组成的射线。在1931年苏黎世物理学家聚会时,博特报告了这一实验结果,并且猜测说“铍辐射很可能是γ射线之类的东西。”
  王淦昌得知博特认为“铍射线”是γ射线的结论后,立即表示深深的怀疑。他认为,γ射线不可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铜板。更重要的是王淦昌认为,博特在实验时使用盖革的计数器作为探测器是不合适的。他认为,应该用云雾室代替盖革计数器,这样也许会有新的发现,从而弄清楚“铍辐射”到底是什么东西。
  为此,王淦昌曾两次向迈特纳教授建议,希望能在她的实验室里用云雾室重新检验博特关于“铍辐射”的猜测。可惜的是,迈特纳两次都没有同意王淦昌的建议,并对王淦昌说“重复别人的实验没有任何意义。”
  1932年2月,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在用云雾室重新检验博特的“铍辐射”实验时,正如王淦昌预计的一样,行为异常的“铍射线”果然不是什么γ射线,而是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由此,查德威克发现了人类史上的第四个基本粒子——中子,并获得了193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后迈特纳非常后悔地对王淦昌说“唉,是我们的运气不好呀!”
  后来,王淦昌也开玩笑地对人说“如果当时我坚持做这个实验,那我王淦昌就不是今日的王淦昌了!”
【自己看着怎样简短省略,只能帮你这么多了。】

核弹之父指的是谁

核弹之父指的是王淦昌院士。

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王淦昌院士,他被誉为中国的核弹之父,一生作出了很多伟大的科学成就,只可惜限于研发条件,多次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为了中国的核武研发,这位一代宗师隐姓埋名长达28年。所以对于中国核武器能有今天的成就,最该感谢的就是这位王淦昌院士。

王淦昌院士简介。

生于上世纪末的王淦昌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建国前就已经做出了许多了不起的研究,建国后更是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再后来更是参与了中国自己的核武器研发,成为了中国核弹之父。

在二战末期,为了加速结束战争,美对日使用了著名的“胖子“和“小男孩“,造成的影响至今仍未散去,足见核武器的威力之大,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核武器主要分为原子弹和氢弹,在日本引爆的两枚核武器的威力已经接近了美国在德日两国所投下的所有常规弹药威力的总和,足见其威力之巨大。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开始意识到,仅仅只有核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能够将核武器投掷到目标的手段才行。

在二战结束后,包括轰炸机、核潜艇和火箭在内的各类可以用于发射或投掷核武器的重型装备的技术大大提高,其中火箭技术更是加快了人类步入宇宙的脚步。

对于中国来说,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更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从王淦昌院士参与进研发核武器的计划之后,中国自卫的实力显著增强。

无论是哪个国家在与中国发生争端时都会慎重考虑战争这个选项,其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拥有自己的核武器使得中国的国防体系更趋于完善,核武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核武器王淦昌简介

王淦昌(1907年5月28日—1998年12月10日),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奖项。


扩展资料

人物生平

192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留校任助教,在吴有训教授指导下完成论文《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1931年,王淦昌在德国就读研究生期间,提出可能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1932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此思路进行试验发现了中子并获得诺贝尔奖。

1941年,王淦昌在《关于探测中微子的一个建议》的论文中提出,通过轻原子核俘获K壳层电子释放中微子时产生的反冲中微子的创造性实验方法。

1956年9月,王淦昌作为中国的代表,到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基本粒子研究,并被选为副所长。

1982年,王淦昌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研制、试验核武器方面的工作,荣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1、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2、王大珩(héng)(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大珩主持制成了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大型光测装备和许多国防光学工程仪器。

3、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1921年7月26日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学士。1949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硕士。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研究员。曾任七机部八院总工程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及科技委主任等职。中国早期从事火箭及航天器的研制和组织者之一。

4、朱光亚(1924.12.25~2011.2.26),汉族,湖北武汉人,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吉林大学物理学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入选“感动中国2011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工程科学界支柱性的科学家”、“中国科技众帅之帅”。朱光亚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50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5、孙家栋,1929年4月生于辽宁瓦房店市,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1948年 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1951年,孙家栋和29名军人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1958年 毕业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6、任新民(1915年12月05日-),男,祖籍盛康镇任家湾 ,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市,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吴自良(1917年—2008年),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浙江浦江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48年获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从事苏联低合金钢40X代用品的研究,对建立中国低合金钢系统有示范作用。

8、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芳允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

9、陈能宽(1923.4.28--2016.5.27 ) 著名金属物理学家。湖南省慈利县人,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能宽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北京第九研究所(中物院前身)实验部主任、副院长、院科技委主任、院高级科学顾问,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至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0、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41年(民国三十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周光召,1929年5月15日生于湖南长沙,科学家、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42年,周光召进入重庆南开中学。1947年,便以优异的成绩转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58年在国际上提出粒子的螺旋态振幅,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方法。1980年,周光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2、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3、屠守锷(1917年12月5日-2012年12月15日),浙江省湖州市人。火箭总体设计专家。1917年12月5日生于浙江吴兴。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1943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硕士学位。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是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14、黄纬禄(1916.12.18-2011.11.23)安徽芜湖市人,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有“巨浪之父”、“东风-21之父”之称。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1960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5、程开甲,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体系的创建者之一。1918年8月3日出生,江苏省吴江市盛泽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6、彭桓武(1915年10月6日—2007年2月28日),物理学家。1915年10月6日生于吉林长春,祖籍湖北省麻城县王岗乡(今麻城市铁门岗乡王岗社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0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为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7、王淦昌(1907.5.28—1998.12.10),男,出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核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他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18、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出生于安徽 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浙江吴兴人(今湖州市吴兴区),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 中国著名大气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空间物理学家,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创始人,东方红1号卫星总设计师,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地球物理科学的开拓者。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0月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20、姚桐斌 (1922.09.03—1968.06.08),男,江苏省无锡市人,祖籍安徽休宁, 中共党员,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两弹一星元勋。1945年,姚桐斌毕业于交通大学贵州分校(现西南交通大学)。

21、钱骥(1917.12.27—1983.08.18),男,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中共党员,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

22、钱三强,1913.10.16-1992.06.28,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中国“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院士。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9年钱三强完成了博士论文——《α粒子与质子的碰撞》。1946年底,荣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

23、郭永怀(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中国科学院院士),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扩展资料

“两弹一星”元勋全部完成了大学本科学业。其中7人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比例最高,充分说明清华大学贡献的“两弹一星”元勋最多。其他大学依次为西南联大、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

中国向二十三位科学家颁发“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他们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的突出贡献。其中 十位科学家本人的回忆文章和杨振宁追忆邓稼先的文章被收录于《请历史记住他们》一书。中国科学院策划、科学时报社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该书中,既有当年担任““两弹一星”科技协作的杰出指挥员和承担科研攻关的著名科学家亲身经历的 回忆,也有已故元勋钱三强、王淦昌等生前留给国家历史和档案部门的珍贵资料。

原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在国内外引起 强烈震撼,一大批亲历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研管理领导干部纷纷回忆当年史实,中国科学院军工史办公室 拿出多年来科学家们整理的内部史料,选出一部分经批准公开发表,使得《请历史记住他们》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权威性。

两弹一星的一个科学家简介300字左右

邓稼先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是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回到祖国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不仅忘我地投入科学研究,而且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表现出高度的牺牲奉献精神。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拓展资料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