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瘦马”这两个字眼,可能很多人想到的是马致远的千古名句“古道西风瘦马”,但其实在中国历史上,曾存在过养“瘦马”这样一种特殊或者说是畸形的社会现象。所谓养“瘦马“,就是在明清时期,有专门的人或者机构出钱把贫苦家庭中面貌姣好的女孩买回去,教她们歌舞才艺、琴棋书画,等到她们长大后卖给有钱人作妾或者卖给青楼从中牟利。明清时期权贵们喜欢“扬州瘦马”,她们究竟有多凄惨?
其实,瘦马是一种畸形的行业,主要兴盛于明清时期,是提前将贫苦人家里的弱小女子购买了,然后教会他们各种技能,比如歌舞,琴棋书画,等等,然后,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就直接卖给当地的富人,或者是青楼,牟取暴利,因为瘦弱,所以叫瘦马。而且当时那些大腹便便的富商早就对丰盈女子失去了兴趣,他们发现从瘦弱女子身上更能体会到一种征服感。在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下,相应的就出现了扬州瘦马这一畸形产业。
这些女孩的命运并不都是好的,相反,可能极其悲惨。运气好点的,遇到一个有钱的富商买回去做妾,还能吃穿不愁。运气不好的,被玩弄之后丢弃,只能再度回到青楼卖唱。注意,在古代那种极其注重贞洁的年代,被丢弃的一般就没有出头之日了,只能混日子等死。不仅如此,富商来挑选瘦马时,也有相当熟悉的流程。面容,才艺,身段都是谈价的筹码。还有就是古人的特殊喜好“三寸金莲”,看看古代女人要受多少苦吧。
“瘦马”的瘦,既有天生体弱的原因,也是被刻意“饿”出来的,而且依据先天条件,“瘦马”也被分为三六九等。资质最次的瘦马会被培养成合格的家庭主妇,懂女红,会做饭就够了,不需要识字;中等资质的瘦马会被培养为一个好助理,识字,懂财会,能记账;而资质最好的瘦马要学的东西可就多了,琴棋书画,吟诗作对,舞曲吹箫,打牌作乐等等,都得样样精通。
清朝时期的扬州瘦马非常有名,她们都是怎么培养出来的?
“扬州瘦马”是什么?古代扬州美女的血泪历史。扬州在古代是两会南淮北盐商的聚居地,盐商可以说是当年的富甲一方,生活的奢侈程度可以与王室媲美。从明朝开始,扬州一带就出现了很多经过专业训练后要嫁给伤病的年轻女人,被称为扬州瘦马。扬州市和周边农村没有温饱的穷人不得不卖掉自己亲生的纤瘦女儿,充当瘦马,度过穷困无助的日子。
“瘦马”买了扬州,经过几年训练后,先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举止端正或仪态袅袅,然后教他们书法绘画、围棋、舞蹈、舞蹈、跳舞、跳舞、跳舞等。清印在《后甲集》,扬州人买了很多空家的小女人,教他们用抄写员武装卖别人的余妾,到千金,被称为“干马”。选择瘦马有非常严格的感情程序,其中最多的商人重视的是对瘦马小脚的判断。鉴定这个“3英寸金莲”也有非常详细的方法,为此,人们制定了“瘦、小、尖、弯、香、软、正”等7个标准。
清代扬州以“瘦马”产业链为中心,有专门生存的商人。他们从购买到培育,再到寻找买家,为瘦马和买家举行婚礼,提供一站式服务。历史记录显示,扬州买的“瘦马”接受正规教育,积累技艺,上厅堂获得厨房,温良公检节俭也同样不缺。在主人家里很少惹其他妻妾生气,也不吃醋,让男人们放心了。有些人感到扬州“瘦马”的优点,一次又一次地去扬州购买。那时,养马并不是见不得人的事。因为瘦马有利可图,一些商人也收买年龄尚小的女人,如果遇到慷慨的买家,赚到千金自然是常有的事。
被称为“瘦马”的美女们和买家一起去扬州外广阔的天地,或者守护家乡,找到合适的家,嫁人了。并不是所有的“瘦马”都能成功地嫁给有钱人的家。最终,一些剩下的“瘦马”不得不被送到烟火胡同。在秦淮河边,“两房”早期大部分来自“瘦马”。“运气好”的当官和贵公子纳为妾的“瘦马”也不是从此过上幸福幸福的生活。有人说扬州瘦马是扬州美女血泪的历史。
1、扬州瘦马是古代扬州地区女宠的别称。
2、扬州瘦马是迎合盐商们变态心理需求而产生的。
3、扬州在古代是两淮(淮南淮北)盐商的聚居地,盐商当年可谓是富甲一方,生活奢侈程度可与皇家媲美,他们的富足由此也养活了一大批傍其生存的行业,“养瘦马”就是其中之一。
4、“瘦马”多是贫苦人家的孩子,在七八岁之时,被人口贩子买去。之后,等待她们的就是漫长的集中营式的魔鬼训练期。“瘦马”的瘦,既有天生体弱的原因,也是被刻意“饿”出来的。依据先天条件,“瘦马”被分为三六九等。并不是所有的“瘦马”都能成功地嫁入富豪之家。,有些被挑剩下的“瘦马”不得不被送入秦楼楚馆。在秦淮河畔,“扬邦”歌女大多是“瘦马”出身。而那些“有幸”被官宦富商、贵公子纳为小妾的“瘦马”,也并不见得从此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