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早期的“痛苦的信仰”
他们是怒目圆睁、拔剑自刎,是热血沸腾,虽然有些歌词是偏激的,确实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很摇滚。
现在他们叫“痛仰”
没了苦、没了信
生活变好了,也该想办法恰饭了
乐队恰饭这并没错,谁都想有好的生活。
现在的他们双手合十、歌颂美好。
歌曲也风格也变得“软”了
高虎说过,他们只是以前穿黑T,现在穿白T而已。
不过在我心里,“痛苦的信仰”和“痛仰”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乐队。
不管是“痛苦的信仰”还是“痛仰”我都听,一个当国内摇滚经典听,一个当成流行歌听。
各有风格,听起来都还不错。
有些人说他们技术不行,我觉得他们技术是很厉害的,像《乐夏》的时候改编的《我愿意》确实改编的非常棒啊,
后来疫情期间他们出了几首无人声的单曲我也听了,作为一个主唱,高虎完全不唱,或许只在角落轻轻的摇着沙锤。有些迷幻的感觉,让我想到现在的窦唯,这几首歌儿我很喜欢。
不过我隐约感觉到,这些歌儿,既不是“痛苦的信仰”也不是“痛仰”,而是一个的“仰”乐队了。
杰克·凯鲁亚克(1922—1969)美国小说家。生于马萨诸塞州洛厄尔城的一个信奉天主教的工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在美国海军服役,1942年为《太阳报》的体育记者,战后从事写作。1952年,他在旧金山南太平洋铁路上当过搬运工,游历过美国各地和墨西哥,也曾去美国博物馆寻根。凯鲁亚克是美国五十年代中期崛起的“垮掉的一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共创作了18部小说,大多带有自传性质。他的第一部小说《乡村与城市》(1950)是一部按照风俗和历史事件的编年体例来描写家庭和社会的史诗,当时并未引起社会的注意。《在路上》(1957)则是在几个星期之内写成的,以后几年没有再修改,小说结构松散,断断续续,描写一群年轻人的荒诞不经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的精神空虚和浑浑噩噩的状态。凯鲁亚克的第三部小说《地下室居民》(1958)叙述了一群“垮掉分子”在旧金山整日酗酒,纵欲、吸毒的所谓生活。《达摩流浪者》(1958)题材与上一篇小说相似,但蕴含着某种高深的东方哲理。接着,凯鲁亚克又有两部小说闪电般地问世《萨克斯医生》(1959)和《麦琪·卡西迪》(1959)均包含着作者的自传成份,充斥着失去信仰的年轻人的苦闷,彷徨和消极对抗情绪。,凯鲁亚克的作品艺术性稍差,但对社会现实有独到的认识。他本人的晚年生活也很不幸,终因酗酒过度而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