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元旦晚会小品《大米·红高粱》由郭达、杨蕾、吴刚(《人民的名义》中饰演“达康书记”)表演。小品别名《换大米》,因广泛流传小品中经典台词换大米而被人们熟记,换大米也就成了这个小品的另一名称。《大米·红高粱》
二十三、换大米,换面
当地人并不十分喜欢吃米饭,更没有天天吃米饭的习惯;尤其出力干活的青壮年农民,经常报怨吃米饭不耐饥,影响干活。
乡人吃大米捞饭,更像是改善伙食,必然开荤; 他们称作 肉刨捞饭。仅对此种饭的称呼,就可见关中农家人的豪爽与痛快。
农家吃米饭,常就的荤菜,是大肉、豆腐和粉条、白菜一锅熬;既简单又实惠。肉片炒菜,也没有南方人那么麻烦,主要是肉炒洋芋丝或洋芋片、或肉炒莲菜片、或肉炒蘑菇等。或者大块红烧肉炖红芋、熬萝卜。
沣河流域上游,自己种植的麦子吃面食,并不够吃。 说起来奇怪,可能是小麦习性耐旱的缘故,沣河流域的水田,冬季小麦的产量都不高;好的不过三四百斤,最好的不过五六百斤;质量也一般。
沣河流域的关中人,自来的日常习惯喜欢吃酵面馒头、软面锅盔;还有肉臊子拌宽扯面、以及麦面皮子。
自家出产的那点麦子,磨面粉不够吃;从很早时起,个别人就与附近单位工厂的南方人私下交易,用大米换面粉。这就是换大米;也称换面。
秦岭北面的山沟和山麓,有许多国家机关单位,现在基本都转为民用。说起换大米,现在三十岁以上的人都不陌生;即使没有换过大米,也都知道有那回事。
著名小品演员郭达的成名作,就叫《换大米》。 后来,又上了元旦晚会和春晚,说的就是粮食市场开放后、沣河流域上游、长安县南部一带的农民,到西安用大米换面粉的故事。
二十四、换大米也有小产业链
米和面之间差价,各个时段有所不同。 其实很早以前,当地个别农民与附近单位的职工之间,就有这种交换和交易;即使粮食市场没有开放的时候,也存在黑市行情。但我记得的情况,都是八三年以后的事。
一袋大米兑换一袋面粉,以五十斤对五十斤;面粉找大米 2元、3元、5元、8元 不等。有时候、也是行情最好的时候,是一换二;即一袋五十斤优质大米,直接兑换两袋八五标准粉。 郭达的小品,讲的就是这种行情。
普通人家换大米,皆缘于自家的麦子不够吃。 但大部分人家没有闲余劳力,没有时间去单位、县城或西安兑换大米;这样就出现了中间商 换大米的贩子 。
某项交易,一旦有了效益,就会形成相应的产业链。 主要因为,沣河流域的大米、尤其家乡附近的东大米、草村米和大口米;质量和口感特别好。
前面说过,当地人务稻子,是用截渗水浇灌;土地为古沣河很早以前的淤泥沉积地段,十分肥沃;加之生长期长达六个半月,大米味道特别独特。
西安许多单位的南方人,都喜欢吃沣河流域上游一带的大米。,当地长年就有许多贩子,专门以换大米、赚差价为生。
可能有的无良商贩,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真的会给大米中掺砂子;郭达的小品,也透露出这种现象的信息。
但前面已经讲明 如果在土场上晒稻子,米中的砂子相对会少一些;但后来,在水泥地面的院子或楼顶晒稻子,米中的砂粒,反而会更多。米中含有多少砂粒,与碾米机的先进程度更有关系。
二十五、换大米曾是一项家务劳动
我自上中学起,就会换大米。一辆崭新的加重飞鸽自行车,后架上可以带三袋面粉先用绳子把两袋面粉齐腰、稍偏一拴;长的一端,向下挎在自行车后架上;短的一端向外掰开,顶头上平放一袋,如此特别稳当。
只要有利润,就会想更绝的办法 有的大米贩子,加重自行车前后都能驮,最多可以绑四袋或五袋、或七袋;运到西安用大米换面,来回倒腾、赚差价。
闲言少叙。 每月总有一个礼拜天,我就到离家十几里的618研究所、203研究所、或西边惠安化工厂的家属区去换大米。家属院的当家阿姨,她们可能吃过亏、上过小商贩的当;所以,都很乐意和学生打交道。
大米商贩,毕竟有诈; 不是短斤少两,就是用旧年的陈大米掺假。往年的陈大米,吃起来不是很香。并且,单位的职工,还提前约定下次的交换时间;就像郭达的小品里说,基本家家都有自己的老客户。
每换三袋面,给家里留两袋;余一袋带到学校交给食堂,是我一个月的口粮。换三袋面粉,有时可以找回十几元钱的差价。用这点钱,顺便在集市割贰斤肉、买点菜;礼拜天,顺便为回家的学生打牙祭。村里许多家庭,也都是这样。换大米找差价所余的几块钱,是我在学校一个星期的菜金。
二十六、粮食产量及其它
沣河流域上游一带,土地肥沃,灌溉方便,水稻产量一直很好。即使在河滩沙石窝开垦的薄田,只要水肥跟足,产量也可以达到三担左右。
勤劳的乡民只要精心耕作,一般情况下,正份土地的亩产量,都能达到四担,即800斤以上;自然,还有更好的。
夏季小麦的亩产量,虽不是很高;但也能达到三百至五百斤。秋夏两季加起来,关中每亩粮食的年收入,当在一千二百斤至一千五百斤之间。
当地公购粮的任务,基本就是夏季的收获将够的样子。 就是说 秋季的粮食,基本是沣河流域上游水稻产区农民的纯收入。可谓富足之地。
再算一笔细账。 农村改革之后,当地各村人均分到的土地;如果算上承包地、自留地、河滩地、秧苗地、场地、旱地等等,都在一亩以上;有的村子,人均土地可以达到一亩半到两亩之多。
其中的河滩地、旱地,是历年来以生产队为单位,由社员自发开垦的土地;这些土地与自留地、秧苗地、场地等土地,应当不在公购粮任务计算之内。
公购粮任务的摊派,究竟原则如何? 各地的情况和标准不尽相同。其中差异,可能只有农业管理干部天外汉先生能够说得清楚。
地,还是这些土地。奇怪的是,至今,我依然听到困难时代的可笑事例。
比如年长的人经常说 困难时代,每年到青黄不接的四五月间,就必须采摘冬瓜树叶、洋槐树叶和洋槐花、榆树叶;或挖野菜、掏青莲藕与面粉或大米煮在一起,当粮充饥。
这种粮菜混合的稠稀饭,也叫菜拌汤。 这类树叶和野菜略带清香,曾被外地更困难的逃荒者视为佳肴。以吾村为例,同样的土地现在养一千口人,还挺富足;而当年只有约五百多人,却养不过来;着实费解。
为此,我经常讨问当年的生产队长常富叔; 他总笑着说 这些事,最好去问你奎叔吧。生产队时代,奎叔的偷懒出了名。
据说,每到上工,奎叔常常肚子疼,他每天要拉许多泡屎;后来,逼得队长派人去验看他究竟拉没拉下粪便。从此,奎叔的肚子疼就传为偷懒经典。
但农村改革之后分田到户,他们都成为务水稻的把式;都是当地出名的高产户。 此例见证 粮食产量的时代差异,对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最主要因素在于 农民劳动的积极性。看来,当年那场农村改革运动,势在必行。
唐都浪子《草村产业纪事》之务水稻
是郭达演的一部小品,卖大米。
央祝春晚演那个大米小品的,应该是那个那两个还是经常说相声的脸
蔡明、郭达表演小品 《家有毕业生》。在小品中,郭达、蔡明扮演一对老年夫妻,有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郭达让儿子毕业后卖土豆,蔡明心疼孩子就花钱雇人去当大客户买土豆,结果闹出了不少误会。
文/娱来君
作为春晚钉子户之一的郭达,已经淡出大众视野十年了。
现在的他,事业有成,生活幸福,妻子贤惠,儿子孝顺,成为了人人心中羡慕的对象。
所谓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成功的背后都是汗水,郭达的成功来之不易,从穷小子逆袭为国家一级演员,其中的心酸又有几人能体会?
1955年6月9日,郭达出生在陕西 西安 一个贫困家庭里,他还未出生,父亲就已经离世,所以他从未看过父亲一眼。
虽然跟父亲素未谋面,但郭达却继承了父亲的优秀基因,身材魁梧,身上充满了艺术细胞,对表演尤其热衷。
父亲离世后,一家人只靠母亲一人支撑,靠着微薄的工资养活两个子女。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郭达自幼成熟懂事,总比同龄人要独立。
等郭达稍大一些,就决定辍学挣钱,替母亲分担压力,他14岁就成为了一名工人,开始通过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虽然这样的生活很枯燥乏味,可能为母亲减轻负担,他心里感到很满足很踏实。
后来,郭达还做过铁路修建、养猪,工作虽然乏味,可郭达内心却很精彩,因为他只要有空,就立马跑去看表演,也梦想自己能上台表演。
生活虽然过得很艰苦,可郭达从未放弃过追寻自己的梦想。
1974年,19岁的郭达如愿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开启了追梦之旅。
在大学,郭达学习了三年话剧表演,为以后的发光发热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话剧表演在众多表演行列中,是属于较难的一项,郭达经过三年的学习,演技已经炉火纯青了。
大学毕业后,郭达被分配到了 陕西省话剧院,这一干就是10年,在省话剧院,郭达排演了30台话剧,还荣获多个大奖,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可。
1987年,郭达登上春晚的舞台,搭档著名小品演员杨蕾,为全国观众送上 小品《产房门前》,凭此爆红全国。
次年,郭达搭档杨蕾登上春晚的舞台,表演 小品《 清官难断家务事 》,让两人的名气迅速提升。
虽然爆红了,可郭达的内心却有些忧虑了,他害怕自己沉迷于名利,丧失初心,于是决定沉淀自己,潜心创作更好的作品。
5年后,郭达登上春晚的舞台,只是相比以前不同的是,他换了一个搭档,从杨蕾变成了蔡明。
两人早前也有过合作,所以此次登上春晚,两人表现得十分默契,送上小品 《 黄土坡 》,逗得全国观众哈哈大笑,记忆深刻。
两人的搭档就得到了众多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也正是两人的出色表现,成为了春晚必邀的嘉宾,此后的17年里,屡屡登上春晚的舞台,和蔡明成为公认的“春晚钉子户”。
两人也为全国观众带来了众多优秀小品,如 《 父亲 》《过年》《 红娘 》《邻里之间》《都是亲人》《 浪漫的事 》《 眼花缭乱 》等,多次斩获 “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二等奖和三等奖” 。
其实郭达最受观众喜爱的小品非《换大米》莫属,1991年,郭达搭档杨蕾、吴刚表演了小品《 大米·红高粱 》(又名《换大米》)。
更有网友将《换大米》奉为一代人的记忆。
其实除了小品,郭达也参演了不少影视剧,特别是电影《举起手来》,更是成为了一代经典,陪伴了不少人的童年。
郭达在片中扮演聪明稳重的 地下交通员郭大叔,通过伪装成农民,周旋在鬼子之间,成功保护了国家文物,期间闹出了不少让人捧腹大笑的瞬间,他的演技精湛,将中国农民的淳朴善良和机智勇敢饰演的淋漓尽致。
随着年纪的增大,郭达不像蔡明、潘长江这样,依旧坚持活跃在演艺圈,而是选择急流勇退,淡出舞台,淡出大众的视野,回归生活。
郭达之所以能够在工作上得心应手,工作生活两不误,全靠贤内助。
据悉,郭达的妻子叫吴芳,是一名服装设计师,比他大一岁,长得漂亮有气质,从两人相见那一刻,郭达就深深被对方吸引了。
郭达开始展开了追求,表明心意后,吴芳答应了,两人相恋不久便结为夫妻。
婚后,吴芳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将家务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让郭达甩开膀子干,完全没有后顾之忧。
吴芳还为郭达生下了一个儿子,因为工作繁忙,郭达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儿子的成长,也没有陪伴妻子,对此他深感抱歉。
但吴芳始终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她知道郭达的工作非常伟大,为成千上万的家庭带来欢乐。
在妻子的教导下,儿子 郭晓光非常懂事,学习成绩优异,丝毫不用郭达操心,15岁就独自去英国留学,现在已经是一名知名编剧了。
也是正是因为年轻时,一心扑在事业上,让郭达内心很内疚,所以等功成名就之后选择急流勇退,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弥补妻子。
其实,在遇见妻子吴芳之前,郭达还跟倪萍拥有过一段感情。当时两人可谓是郎才女貌,一个是春晚常驻嘉宾,一个是春晚主持人。
两人相恋后,感情一直很稳定,倪萍甚至还带着郭达去见父母了。
只可惜,因为郭达的家庭原因,惨遭倪萍父母的否决,硬是将两人拆散了。
在很多人眼中,郭达是人生赢家,他事业有成,妻子贤惠,儿子孝顺,家庭美满幸福。
确实,郭达的生活是很多人向往却又难以实现的。
其实一家幸福的家庭,需要用心经营,更需要夫妻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郭达和吴芳就深谙此道。
人的一生由多个阶段组成,年轻时就要打拼事业,年老时就该享受生活,好好陪伴家人,郭达做到了。
—END—
#郭达#
进到导演房间,陆树铭往那里一站,双拳一举自报家门关某姗姗来迟!
就这一句话,一个动作,彻底将导演征服。
于是,他成了《三国演义》这部大剧一个确定的演员,从此开启了忠勇双全的关公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