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猫真的换了太子吗?这不是史实,只是民间谣传。
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历代戏剧、小说、评书很多,所以这个故事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这个故事说,宋真宗第一个皇后去世后,刘妃和李妃几乎怀孕,为争当皇后,刘妃与太监合谋,在李妃分娩时,背走了刚生下的儿子,替代为一个剥皮的死狸猫,刘妃还让宫女勒死孩子。
宋真宗因李妃生下妖物,就把她打入了冷宫,刘妃当上了皇后。
当时,受命勒死孩子的宫女不忍心,便把孩子交给了太监陈琳,陈琳又辗转送给八王爷赵德芳抚养。
刘皇后的儿子后来夭折,宋真宗便将八王爷的儿子,也就是那个被换走的孩子,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收为养子,不久立为太子。
太子长大后,刘皇后慢慢知道了太子就是当年自己抱走的李妃儿子,有一次,太子与李妃相见,刘皇后吓得半死,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刘皇后在宋真宗面前说李妃坏话,使宋真宗将李妃赐死。
太监们又设法救出李妃,找到包拯,包拯经过深入侦查,破获了这一惊天大案,最终以刘皇后自缢、李妃与已登上皇位的宋仁宗母子大团圆为结局。
这个故事一看就是假的,一个最简单的证据,就是时间,宋仁宗1022年继位为皇帝,而这一年,包拯才23岁,还没中进士,还没进入仕途,一个布衣书生是不可能审理这么一桩要案大案的,仅凭这一点,就证明了这个故事的子虚乌。
,这个故事也借助了一些历史事实,如宋仁宗的确不是刘皇后所生,他的母亲也的确是李妃,宋仁宗也的确曾为自己的身世而大动干戈。
根据《宋史》的记载,宋真宗原配郭皇后去世后,便以最宠爱的刘妃为皇后。宋真宗与刘皇后未生子,在刘皇后的周旋下,宋真宗与一李姓宫女生下一子,后由刘皇后抚养成人,他就是后来的宋仁宗。
宋真宗去世,13岁的宋仁宗继位,因为皇帝年少,故遗诏封刘皇后为皇太后,让她代理国家大事。刘太后垂帘听政11年,临终前还政于宋仁宗。
刘太后理政期间,刘太后颇能善待宋仁宗生母李氏,把她由宫女晋升为宸妃,死后按皇后规格厚葬。
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有人在宋仁宗面前说起了他的身世之谜,还说他的生母是刘后毒死的。宋仁宗大怒,情急之下,快马加鞭赶到停放母亲李妃灵柩的奉先寺,开棺验尸,但揭开棺木一看,母亲面容完好,栩栩如生,显然不是意外死亡。
后来,宋仁宗还了解到一些刘后对自己和生母的好,为自己的鲁莽后悔不迭。
三国中有关陈琳的故事
陈琳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以一篇著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也就是后来俗称的讨贼檄文而名垂千古,因为据说这篇把曹操祖上大骂一通的文章竟然把曹操的头痛病治好了,后来还得到曹操的重用而流传至今。
因为众所周知,曹操疑心很重,曾经将同为建安七子的孔融等人杀死,而何琳曾经骂过曹操,竟然没有死在曹操手下,令人十分称奇。
陈琳一生经历坎坷,他是东汉末年的大才子,年少成名,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一生三易其主,始终不改其志。
陈琳起初在汉灵帝手下的大将军何进手下人主簿,这是个起草文章的小官,凭何琳这样的才子,业务上游刃有余,当时宦官专权,何进想利用手中的军权召集地方豪强董卓等人进京消灭宦官,遭到朝野上下一直反对。
陈琳也认为何进这是在引狼入室,何进仗着手中的权力不听劝谏,果然诸侯纷争,朝廷混乱,何进也死于乱军之中。
陈琳无奈,转而投到袁绍麾下,他为袁绍写了很多讨伐曹操的文章,可是袁绍还是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陈琳又一次失去靠山,好在陈琳写的一篇大骂曹操的文章引起了曹操的注意。
曹操也是爱才之人,他不计前嫌将陈琳召到他的军中,还委以重任。陈琳为曹操尽心尽力,他写的文章经常不用增减一字,其实也是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
相比于同为建安才子的孔融来说,陈琳的结局算是很不错的,孔融身为建安七子之首,名气比陈琳大,而且又有孔融让梨的好名声,他在政治上站错了队,最终被曹操所杀。
其实除了孔融之外,建安七子其余六人都曾是曹操麾下的幕僚,而曹操父子三人也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当时的文人志士,也不是偶然的。
陈琳一生起起伏伏,经历坎坷,最终被招致曹操军中,也算是惺惺相惜,千里马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
虽然陈琳曾经写下著名的讨贼檄文,大骂曹操祖上,不过曹操看重陈琳的才华,终究还是网开一面,不计前嫌,委以重用,一时为人称颂。
陈琳这样的读书人来说,曹操就是他们心目中最理想的贤明高尚的君主,所以从此以后陈琳忠心不二,竭尽全力为曹操办事,成为曹操统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文人的气节可见一斑。
陈琳来到曹魏集团后,不仅常常在政治上位曹操出谋划策,曹操父子也是爱好文学的人,他们常常举办各种文会,邀请陈琳等文人参加。
大家在一起饮酒作诗,酣畅淋漓,游山玩水,畅谈抱负,好不快哉。那是一段快乐的日子,以至于陈琳染病身亡后,曹植还专门写文章追忆那段往事。
他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有很多,诗歌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辞赋代表作《武军赋》《神武赋》,散文《为曹洪与世子书》都是为当世之人所称赞的佳作,写得极好。
但真正让他成名的并不是这些文学佳作,而是一篇很有“素质”的讨敌檄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为袁绍檄豫州文》。
当时的背景是袁绍与曹操爆发官渡之战,两军对垒之时,作为袁绍的幕僚,陈琳为鼓舞士气,便奉命写了这篇檄文,把对面的曹操(受害者又是曹老板)喷得那叫一个体无完肤、惨不忍睹,从此奠定了他一代骂神的江湖地位。
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东南)人。生年无确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较年长,约与孔融相当。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四方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曾谏阻,但何进不纳,终于事败被杀。董卓肆恶洛阳,陈琳避难至冀州,入袁绍幕。袁绍使之典文章,军中文书,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为袁绍檄豫州文》,文中历数曹操的罪状,诋斥及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署为司空军师祭酒,使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故事说的是,宋真宗第一个皇后病逝,刘妃和李妃几乎怀孕,为争当皇后,刘妃与太监郭槐合谋,在李妃分娩时,将一剥皮狸猫换走了刚出世的孩子,并教唆宫女勒死孩子。宫女不忍,将孩子交付太监陈琳,送给八贤王抚养。宋真宗因李妃生下妖物,把她打入冷宫,刘妃梦想成真,当上了皇后。,刘皇后的儿子后来不幸夭折,宋真宗遂将八贤王之子,即被换走的孩子收为养子,并立为太子。太子渐长,有一次竟意外与李妃相见,使刘皇后惊恐万状,她向宋真宗进谗言,迫使宋真宗将李妃赐死。太监们又设法救出李妃,送往陈州,恰与在此放粮的包拯巧遇。包拯获知实情后,经过一系列的侦察和审讯,终于破获了这一惊天大案,故事以刘皇后自缢、李妃与已经登上皇位的宋仁宗母子团圆为结局。
但真相是
刘皇后本名刘娥,原本出身低贱,因在店铺中认识当时还是太子的真宗而飞黄腾达。但宋真宗父母认为刘娥出身不好反对他们在一起,于是刘娥直到真宗登基,其母亲去世才得以回到宫中。此时刘娥年纪已大,无法生育。她的侍女李氏得到真宗的宠幸,生下一子,是为仁宗。李氏被封为崇阳县君;又生一女,夭折。后进才人,又为婉仪。她的儿子尚在襁褓,就被刘皇后以为己子,由杨淑妃照顾。李氏在真宗死后为他守墓,她至死也无法与儿子相认。临死之前,晋封为宸妃。李宸妃死后,刘皇后听从丞相吕夷简意见,将李宸妃以一品礼安葬。刘皇后死后宋仁宗得知自己生母是宸妃一事,正打算找皇后的宗族算账。吕夷简劝仁宗刘皇后厚葬宸妃,且对皇帝有养育之恩,仁宗才将放过了刘氏一族。
刘皇后在宋真宗死后,因仁宗年幼而听政,实际上控制着当时的朝政。
建安五年陈琳被曹军俘获。曹操爱惜他的才能,没有追究他写《为袁绍檄豫州文》的罪过,封他做官,后来官拜丞相门下督。建安二十二年染疫去世。
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真宗盼子后继江山,恰好两位王妃李妃和刘妃有了身孕,于是真宗颁诏封先生皇子者为后。李妃先产子,刘妃生妒,与太监郭槐密谋,用剥皮狸猫换出太子,并命侍女寇珠将太子抛入御河。珠不忍,求助总管太监陈琳。陈将太子密送八贤王府抚养。
刘妃又诬陷李妃产妖,真宗偏信,将李妃贬入冷宫,册刘妃为后。十二年后,刘妃所生皇子夭亡,八贤王将收养的太子赵祯过继给真宗,得封太子。
因太子与真宗面貌相似使得刘妃生疑,火烧冷宫,并命陈琳拷问寇珠,珠不屈触柱自尽。又过五年,太子继位,陈琳寻回被救的李妃,通过八贤王做寿,将刘妃、郭槐一网打尽,李妃终于沉冤昭雪,母子重圆。
这个故事流传到南方租借地上海,被改编成京剧搬上戏台,演出后轰动上海,后被改编成评剧、豫剧、黄梅戏、吕剧、湘剧、潮剧 等等各种剧种,竞相传唱。民国时期这个故事深受蒋公喜欢,国军退居台湾后,台湾歌仔戏也改编有此剧。
扩展资料
历史上仁宗确有认母一事。据历史记载,宋仁宗既非刘后所生,而是宫人李氏所生。仁宗生下后刘德妃将其收为己子抚养并成为皇后,赵祯年幼继位刘德妃就成皇太后并垂帘听政。仁宗并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朝中大臣畏惧太后之威也不敢说。
后来仁宗生母李氏憋屈病重时才被刘太后晋升妃位,李太后病故,刘太后怕仁宗将来知道真相对自己不利、以皇后之礼给予下葬,第二年刘太后逝世仁宗左右有人奏明仁宗“陛下乃李宸妃所生,宸妃死于非命。”
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宋仁宗极为愤怒,多年来对刘太后的恐惧全部都变成了对刘太后的怨恨。原来正是因为刘娥并非自己生母,才会对自己那么冷淡,才会经常刁难自己。宋仁宗立刻下令,派兵包围刘太后寝宫,包围刘娥娘家。
然后派心腹前往李宸妃停灵的奉先寺,来到奉先寺之后,宋仁宗不顾大臣的反对,开棺验尸。当时,刘太后虽然去世,可是朝中大臣多是刘太后故旧,杨淑妃虽然也是后宫长辈,可是在朝中却势单力薄。故此,开棺却意外发现,棺材中的李宸妃面貌如生没有中毒的迹象。
宋仁宗撤去兵马下诏嘉奖刘太后的亲眷,燕王受到了惩罚,宋仁宗自己也亲自到刘太后灵前谢罪,焚香哭泣,说“从今之后,在也没人会冤屈大娘娘了。” 可是,对揭开此事的养母杨淑妃,宋仁宗却没有任何怪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狸猫换太子 (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文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