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故事背景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而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获2000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特等奖。这篇小说后收录于《2000年度中国最佳科幻小说集》。并在2019年改编为同名影片。
作品解读
小说描绘的科幻景观,除了灾难现象、 未来科技、 逃亡计划,还有与之相关的诸多专业术语,比如“等离子体光柱” “全息显示器” “全息散射体” “轨道动力学” “超音速爆音” “近日点” “远日点” “近地轨道宇航员” “记忆遗传技术”等。 它们主要作为一种知识性介绍,为文学性的小说文本增添科学性的特征。
而改编成电影后,科幻景观的呈现方式与具体内容获得极大的拓展空间,尤其在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语境下,视觉呈现具有更为明显的价值导向。
简单的说,《流浪地球》就是讲了一个人类为躲避太阳爆炸危机,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而在《流浪地球》里真正复杂的其实并不是故事,而是小说背景。
联合政府的科学家们偶然间发现了太阳会在400年后爆炸的惊人消息,为了拯救全人类,联合政府制定了一个天方夜谭的计划,先是利用地球上的岩石产生的能量使地球停止自转,然后全功率驱动地球发动机,让地球加速远离太阳的范围,飞出太阳系,直到飞到半人马比邻星,然后再使地球恢复自转并减速,最终使地球成为比邻星的一颗新卫星。由此达到拯救地球的目的,而这个计划的实现需要整整2500年100代人的努力。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停止自转的地球,几乎毁灭的生态系统,危险的小行星袭击、冰冻的人类情感都在小说中被一一无情地刻画以及展现。
小说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情节莫过于在逃逸时代时人类之间发生的那场叛乱。
进入逃逸时代后,越来越多的人类通过监测发现太阳并没有如联合政府科学家们所说的那样在预计的时间爆炸,他们怀疑这是联合政府的阴谋,于是更多的人集结起来发起了暴动,最终他们把这些联合政府的科学家们统统抓了起来,并看着他们一个一个的死去。
在小说中,是这样描述这段的:
“我能想象出严寒像无数把尖刀刺进他们的身体,他们的血液在凝固,生命从他们的体内一点点流走,这想象中的感觉变成一种快感,传遍我的全身。看到那些人在严寒的折磨中慢慢死去,岸上的人们快活起来,他们一起唱起了《我的太阳》。”
看到这段描述,再结合后面的情节,一种冰冷而又绝望的气息似乎扑面而来。
而事实是,联合政府的科学家们并没有错,太阳还是爆炸了,原以为正确的反叛者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处死了他们的拯救者,最终幸存下来的人类进行着接下来的地球流浪,故事到此戛止!
《流浪地球》是由刘慈欣创作的科幻作品,曾获得2000年银河奖的特等奖,被誉为“最有想象力、最具人文内涵的本土科幻”。即将被拍摄成为科幻电影。那么, 《流浪地球》讲了什么故事?来看看,奥巴马力荐作品《流浪地球》剧情解析!
《流浪地球》讲了什么故事?
《流浪地球》小说讲述了不久后的未来,太阳即将毁灭,而依靠太阳生存的地球也将面临灭亡。面对这个绝境,人类拒绝坐以待毙,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个巨大的推进器,将地球推进了太阳系,为人类寻找新的家园。而这个宏大的计划,就叫做“流浪地球”。
5月26日,《流浪地球》于青岛正式开机,剧本创作团队和来自中科院的4位科学家共同探讨,三百多人的概设团队和美术团队用十五个月的设计、绘制、规划、搭建呈现出2000张概念图和5000多张分镜;以及国际顶尖团队的加盟,相信会给影迷朋友一层不一样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