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办公会议审核,并报经分党组同意,2007年批准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共1141人。名单如下
北京(31人)
梁治国 杨 雍 孔繁敬 徐正德 张文甫 吴正前 姜守垣 白 锐 冯立松 李毅强
孟淑英 张志国 霍建国 魏元祥 赵一唐 杜征麟 陈东昱 周晓陆 史丽薇 冷万里
汪 良 李建春 李长泉 李永忠 陈 友 黄吴怀 陈 明 张振生 赵远强 张孝勇
王金凯
上海(8人)
舒文扬 王 曦 张勤贤 彭烨峰 郭光裕 杜 赟 徐秋林 郑继波
天津(8人)
李德福 李绍臣 罗远智 黄 震 崔永明 崔大顺 卞建军 卞金龙
重庆(15人)
兰 娥 郑启超 龚 文 马大德 李 永 李宇平 李秀娟 陈白羽 颜以琳 羊 炯
舒自勤 游文中 余恢毅 傅胜德 傅应明
河北(57人)
马耀信 檀小光 张 卓 韩玉臣 高 飞 刘剑馗 徐建设 马 军 刘国强 王素芬
郭 阳 丁建强 扬胜宝 赵鸿昌 侯 猛 谢 军 王羲吾 齐 含 张 征 张僳华
林槐森 张占军 丁志勇 李峥嵘 刘晓霞 孙宏伟 陈瑞谦 陶殿甲 王 涛 赵慧琳
高国胜 郭亚林 刘景义 李泽成 刘俊坡 王志海 曹旭军 冯子平 杨国骏 李 勇
杨晓亮 赵 毅 王 鹏 孙英力 杨 波 马恒建 白振军 刘京文 许元庆 戴启和
孙占峰 寇学臣 周泓舟 张葆冬 周红日 杨学德 梁海书
山西(16人)
马俊青 姜红光 许 锐 薛珠峰 黄进明 张云岗 郑景昉 高银寿 郭秋林 李星元
原旭东 张明智 李克仁 张根虎 孙忠良 薛俊明
内蒙古(12人)
赵 龙 张金富 张彩锋 乔 雁 包星光 贺贵玺 耿泽峰 石月晨 云光中 刘世荣
胡 忠 连 辑
辽宁(44人)
黄海林 石 岱 李晓光 刘冠军 马云鹏 张洪祥 栾 波 李 晖 王运泽 李业明
孙福生 孙旭东 叶国俊 李 葵 赵静良 刘 欣 孙万民 孙万军 王云龙 赵文生
马 琳 熊 东 孙克顺 白 翎 孟令全 刘长华 厉 冬 熊洁英 李德刚 曲 坚
孙胜连 李 杰 刘 杰 张本平 宋世全 王 伟 辛 宏 王鹏江 郭兴文 郭庆雪
宋开强 班 军 于连胜 李宝权
吉林(14人)
曲志刚 邢日祥 李嘉国 胡 鑫 李惠斌 赵 驰 刘素娣 傅春来 李世忠 张志明
李升国 曲庆波 王忠仁 王云坤 黑龙江(43人)
曹文武 李 丹 李 慧 闫冬雪 杜延平 程晓海 高成山 王 伟 刘恒毅 周少清
宋 雷 张 靓 王官平 许 晨 张永昌 孙丽华 杨小林 黄 明 郑长华 张新蕾
金泽珊 仲伟迅 周润天 赵 峰 刘 成 宋治中 邹 权 高月玲 单宝山 于亚非
石正君 魏景春 贾梦强 李义清 吴金龙 吴庆东 阮殿龙 张志良 常树林 何树岭
忽培元 寇 铁 杨俊文
江苏(103人)
冯怀根 刘东芹 胡光灿 朱友舟 郑必厚 杨宏敏 释奚白 李志勤 王建强 诸培弘
孙玉杰 武传国 武宝民 王建伟 程 伟 庞现军 许 达 盛诗澜 陈小新 陈 晖
杨伯芳 陆振永 惠聪颖 孙立志 张根喜 陈巧令 马正君 卢海洲 戚散花 陈 清
刘 洪 郑长安 陈 捷 郭向东 管敬泽 蒋雪莲 宋 咏 陈 峰 潘 云 秦 健
方建明 金艳平 谢 燕 邵 宁 姚光义 范永江 任贵书 侍少华 郭家高 蔡 宁
王 静 韩建明 刘仲明 陈 建 张方举 祁 斌 汪 超 叶华洲 吴建华 冯 勇
张建祥 刘 保 张一冰 姜苏海 李德会 陈一农 黄志强 徐于群 徐 杰 吴宏亮
吴健华 王润松 李世晋 顾晓燕 李耀中 肖公文 顾冬成 刘长云 邓瑞清 韩满陵
朱洪林 赵昌智 詹从俊 姜忠明 周亚贤 赵宏武 许能俊 孙志勇 刘家骏 高俊源
王 浩 刘 瑞 周泽波 张 峰 史永元 汪洋舟 吴丽明 尤靖希 翟天鹏 居丽琴
林 尔 赵永贤 王亦农
浙江(101人)
楼金辉 叶慧敏 邱红日 刘宜珍 贺东祥 程文波 徐国强 陈养绿 黄建水 方林华
田一峰 费秋华 戴世成 胡迪权 袁建初 徐 清 吴战堡 王 昕 何玉峰 徐 强
施华峰 钱林江 张扬明 方艳艳 余久一 谢利疆 王琼瑶 邱朝剑 巴利平 楼秋华
王泽玖 邓志春 林晓林 张 斌 周扬辉 张兴南 肖 慧 郭志民 周 芳 陈 伟
刘去非 李卫宁 王北苏 陈良敏 任永江 林光进 江国华 方圣旺 夏军寅 陈心昌
仇雪峰 倪朔野 金锡强 陈 伟 唐欢军 贝立新 陈建邦 张哲民 蒋雪峰 牟重辉
陈永明 王 坚 梁世鲍 吴相撑 吴志仲 刘建平 郑蕾蕾 曹建平 杨益豹 吕郁芳
何 军 陈迎平 李 军 宋汉光 司燕飞 朱乒乓 张一兵 周 红 吕燮强 张宝仙
俞者新 吕永生 陈红兵 张 球 濮乾远 马青原 傅振余 徐轰轰 梁培先 计渺生
张 伟 周跃飞 林书杰 方钢军 周春梅 杜安才 徐志坚 王雪虹 潘荣昌 谈月明
朱希望
安徽(30人)
王 涛 杨文浏 刘跟弟 薛晓东 刘来保 陈耕夫 陶 勇 张兵民 杨继乾 邵 晨
石海松 方衡仓 周继中 王 盛 卢 火 蔡登高 唐 亮 梁颖州 陈士恒 侯辉玉
张 玉 单桂体 刘兴贵 汪 洋 齐 飞 欧阳兵 罗宏祥 李士杰 余焰炉 田唯谦
福建(39人)
柯少岩 王期红 王文贤 邱玲华 刘顺华 许贻群 林玉梅 许海泉 卢克锋 朱金镑
游民戈 叶韶霖 黄水运 郑建松 王渊明 张国仁 林绍挺 邓 颢 张栋华 张 煌
黄志农 林丹红 黄鸿琼 张 军 王 冰 王毅霖 谢 健 陈玉富 徐良夫 宋玉荣
苏宝星 罗方华 陈祥耀 陈文贵 沈 岩 林公武 吴运农 李多宽 卓继辉
江西(11人)
曹卫民 曹端阳 朱德有 傅爱萍 何 流 刘建中 徐顺炉 马于强 张建华 王建民
张锦裳 山东(120人)
陈忠洲 孙增杰 王吉臣 姜言山 范学刚 薛昭东 谭晓昌 魏泮玮 石汝祥 丁兆德
许晓斌 李 瑜 张俊庆 张启勇 曲 伟 田连谟 宋占涛 李延庆 董国越 迟志邦
崔旭球 卞 涛 王美盛 乔德忠 彭作飚 刘慧慧 张荣磊 孙绪山 蔡卫东 毕世明
王开英 朱仕明 程爱忠 陈希龙 张广才 刘 铁 李晓光 徐 永 徐建民 高永旺
王 禾 杨守华 孙希民 刘国良 张伯祥 朱茂刚 闫 台 孙启新 杨 键 倪和军
沈维进 姚 磊 赵远方 孙光祥 李新君 李晓君 陈祥生 张景新 关 璇 胡振国
宋 刚 马 伟 张 欣 韩明东 徐华志 李 钧 霍春晓 李方振 王振刚 马剑畅
刘从明 李学敏 李令唐 陈文轩 张庆年 陈同龙 陈关瑞 荆得村 鲁世杰 李岩选
王锦元 李学山 张继民 殷 涛 段惠子 李 峰 吴宝华 朱本群 杭士友 梁嗣斌
赵钧波 崔传富 张 颖 高 波 缪九永 徐立成 郭少俐 王安慧 张维柱 张红霞
李再孝 何贤德 刘振东 刘光亮 钱栋廷 马斗进 李泓池 王尧忠 张 勇 张光兴
靳 永 李宗玮 苏晓敏 吴泽浩 杨炳云 朱树松 于钦彦 张铁军 王奎鑫 潘盛国
河南(135人)
杨文杰 徐荣双 谢安钧 常平安 张 良 樊利杰 白立献 芦 荻 陈培站 胡巨成
刘启红 娄红卫 薛明辉 李国昌 钟海涛 郑志刚 仵红泉 戴建波 陈玉莲 孟建军
李文敬 王秋人 于长海 孙永风 孟钦峰 刘炜东 刘东亮 赵心田 李振东 王梦笔
王延成 梁世同 薛文法 李勇山 王 岗 黄修珠 郭丛斌 齐保欣 山岳顶 李孝正
郭鸿光 杨换欣 马发喜 柴新胜 卫钢民 王永森 王怀阳 刘灿辉 张耀军 王木铎
刘 根 高雅轩 叶 文 王志立 郭爱德 王小平 李永成 刘海清 李毓采 常文艺
杜庆安 赵广付 李青林 胡玉忠 王了之 毋 立 逯国平 李玉军 周永刚 黄 镛
段 凯 郭体忠 张 睿 陈 卓 刘新泽 沈 淦 张学汉 高志民 李 峰 苏国强
孙文兴 刘昕居 梅 萍 李 炜 贾 光 李 林 王继涛 张燕凌 杨 城 张 倩 王根发 张志军 王文杰 孔令广 谷庆礼 赵永争 刘颖峰 黄竞天 张际春 彭 彤
袁景林 葛慎林 张 澍 班文生 张志本 赵 伟 梁吉超 高 源 李红普 亢 凡
曲书锋 冀 燕 王学峰 高 昂 穆海华 李贵阳 祝喜群 于建国 周 毅 穆仁先
李东明 韩 涛 阎勇宏 李 岩 高军红 李向军 耿书香 韩明伦 马 奔 柳青凯
王旭升 计承江 李文慧 张明坤 张传君
湖北(28人)
李铭鸿 吴永斌 朱宇华 胡定云 黄文泉 张 晖 陆舍无 廖光荣 杨 苹 彭金淋
刘 刚 李国光 卢方祥 闵 鸣 王 荣 杨豪良 肖 毅 张 波 田耕之 孙文平
杨 勇 秦龙志 吴 岚 徐士庆 熊 伟 李俊杰 叶金生 熊 毅
湖南(32人)
郭 晶 夏碧波 孙业华 曹 辉 文 佐 李逸峰 邓元喜 田晓华 贺子文 胡春香
吴 萍 刘 戈 谭安辉 晏 云 吕启琼 李建人 易 俊 林彰龙 张青渠 姜儒振
刘 明 孔小平 何朝阳 万应均 文承保 刘鸣泰 陈东久 王 宏 康博文 夏鹏程
罗成琰 贺长安
广东(60人)
陈绍基 操军凛 邹敏德 区福林 柯振海 陈 捷 朱燕霓 王宪荣 曾纪升 许集厚
李文填 熊绍庚 吴豪新 李辉良 魏育贤 龙锦营 李武耀 吕 凡 邵跃晰 郑南贞
唐昌明 倪恩广 何明霖 黄华文 刘乃明 观鹏程 郑元坚 邢宪铭 许子韩 黄 丹
余立宗 林秋宏 魏有永 胡锦秋 赖智豪 刘桂发 王 河 颜奕端 钟振强 卢志东
张耀文 冯少华 童志雄 黄舜生 林元解 林兆华 冯才权 涂乃光 庞罗养 朱桂明 罗春喜 骆培华 杜国志 周汉标 李鹏程 陈福坤 陈广权 钟春锋 高荣明 陈汉群
广西(10人)
黄家城 蒙麓舟 谭念宗 何泓延 余乐军 吕维诚 李忠连 黄文斌 苏洪强 覃日飞
海南(6人)
王国秀 谭 骏 林道飞 卓剑文 吴书生 邹世全
四川(20人)
文维义 张军文 曾家碧 杨 波 李在兵 杨 帆 严壁垒 钟宣秋 于 江 方 晓 赵恒源
王 杰 蒲 剑 王 洪 张家兴 李光斌 周永生 杨仁鸣 吕世正 高远歧
贵州(12人)
秦良静 侯兴平 谢安辉 岑 岚 熊志凌 吴 勇 安天富 尹开桂 邓 扬 熊华禹
谢贵新 黑卫平
云南(9人)
王子荣 尹宝元 谢美春 乔 明 尹文鸿 段 冰 朱从凯 周康林 李坤生
西藏(10人)
杨双举 巩同梁 陆运良 刘光轩 冯启双 田中鹤 王剑箫 高延鸿 乌金群培 次仁顿珠
陕西(28人)
孙 彧 淡高武 张延风 魏明义 张 逸 李 惠 谷衍舟 唐永平 符 浩 刘建设 张锦华 杨小琪 刘树勋 韩春涛 李杰民 钟 镝 刘小民 宋江安 王 强 吴川淮
徐伟聪 张 琴 牟君诚 王亚兵 郭连生 封海洪 张建林 周一波
甘肃(35人)
马成吉 尚 墨 秦文亮 石庆云 张文颖 杨田盛 王炳文 王怀罡 包孝祖 张克锋
杨剑锋 林绪有 穆 钧 马识途 刘建国 包步洲 金希明 贾得梅 李 岩 翟相永
韦 巍 王 飞 刘明明 李鼎峰 郑国斌 李 靖 赵志强 杨周全 杨顺林 任继军
黎 明 安 石 张 机 冯树林 吴延富
青海(6人)
李炳筑 徐小江 劳建中 谢全胜 李其象 高海源
宁夏(3人)
周建设 齐国旺 汪象华
新疆(5人)
陈永全 徐忠新 吴景秋 任生举 周 静
中直(45人)
蔡永胜 杜世金 丁雪峰 江熙汉 张 玮 何汉卿 杨 菲 钟 成 刘学思 方 鸣
梁 江 程大利 胡基魁 林 涛 李斌权 楼建军 尹燕琦 黄天萤 周 惠 罗美富
官景辉 钱卫清 田滋茂 高昌礼 李培贞 吾如仪 崔承顺 蔡安季 林 军 何东君
胡 珍 白煜章 李宝光 蒋 巍 夏 潮 陈龙发 郭志鸿 李 牧 谢模乾 陈晓光
黄树贤 张龙之 杨洁篪 朱 军 孙盛军 兵团(1人)
王振堂
石油(9人)
黄 震 姚捍东 李 勇 田建民 郝凤先 陈一耕 白景峰 周凤国 宋玉林
总政(35人)
李金兰 郭孟祥 顾庆生 周 霞 季乐胜 武传国 任福安 王 然 刘开华 常秀林
张家益 陈光池 李国舟 徐 健 崔景山 许金学 张岳永 郭得河 王文杰 路运忠
朱永清 黄 彬 赵兴发 柯杨稳 温晋让 蒲荣祥 常生荣 尹 亮 翟充民 毕启亮
孙守礼 柴绍良 董文久 任福安 高正石
说“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的人是没有文化的在元代明代,今天的深圳罗湖东门老街,其实不是一条街,而是指深南东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园路以东,东门中路以西176万平方米范围内的17条街道和所有商业设施的这些范围。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当时,罗湖一带相继出现了赤勘村(今蔡屋围)、罗湖村、隔塘村(今水贝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和南塘村等客家村落,由于需要,几个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间建起了集市,按照习惯,人们就在这些村落接近中间位置的南塘村与叶屋村之间的农田边上,摆摊设点,慢慢形成了一个小的集市——“墟”,既然成“墟”,就要有个名字吧,由于当时集市西边的水沟较深,于是,人们就称此地为“深圳墟”。圳,客家话就是“田野间的水沟”,“深圳”就是深的水沟。“深圳”这条水沟,是当时的人民与周边的其它条河沟相比,认为较深才来的,这就是“深圳”产生的重要地理人文特征。当时的深水沟慢慢为深圳河–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的深圳河,过去因从梧桐山发源来来,叫梧桐河。“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商业墟市。现在“深圳”的名字来源于客家集市“深圳墟”,深圳墟的名字来源于西门外的“深圳河”。清朝自康熙元年至三(1662年~1664年),清廷施行“迁海”政策,一迁再迁,开始迁三十里,后来是五十里。深圳墟也随着迁海令的执行而沉寂下来。但迁海政策造成了经济的巨大萧条,新安县的人口骤减,连新安县也被撤掉。鉴于这种情况,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特准在新安进行复界。原籍居民及大批嘉应、潮州、福建、江西人开始迁入。深圳墟又开始渐渐恢复。“深圳墟”这三个字,最早出现在清康熙27年间(1688年)由县令靳文谟署名编纂的《新安县志》。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罗湖车站启用,深圳成为内地与香港的交通门户,卖农产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卖小吃和杂货的维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庆街等处商业街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的罗湖旧城。深圳建特区后,老街又理所地成为最早的商业中心,长期引导和左右着深圳的消费潮流。透过次第林立的店铺,熙攘的客流,摆满街面的各色传统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见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居,骑楼、庙宇、书院、祠堂、古钟、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树。
清嘉庆道光年间,深圳地区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等36个墟,每个墟每3天一个墟日,邻近墟市墟日相互错开。深圳墟的“墟日”就是逢农历的二、五、八。深圳墟成为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逐渐割占了香港。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后,英国人取得了“新界”的租借权,将香港的边界自九龙界限街以北扩展到深圳河南岸,深圳墟遂对外有了更大的接触——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深圳墟的鱼埠、盐埠和缯(丝织品)埠等贸易场所的崛起。
1910年10月1日,广九铁路从九龙尖沙嘴至深圳罗湖桥的一段通车。此后商贾往来更趋频繁,又将中外贸易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时,深圳墟的酒店、鱼店、饼店和米铺、肉铺、杂货铺以及茶楼饭馆等的服务行业大量涌现。每逢“墟日”。农、工、商等各界人士均云集在上大街、鸭仔巷和油榨头等处交易农副产品,景象非常热闹。位于英国殖民地香港和大清国分界线边上的深圳墟,位置变得十分重要起来,产生了巨大的商业要求,晚清深圳墟有了多家商号。
1911年8月14日,广九铁路通车后,香港和深圳地区货物进出大为方便,拉动了深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九铁路在罗湖桥两侧英华界均设有火车站。据民国初年管辖宝安县的粤海道道尹王典章的日记记载深圳墟是宝安县商品最为繁盛之区。商人之间组织了商会,墟内商店240家,从深圳运往香港的为农副产品,“以蚝豉最佳,油、糖、花生、菠萝、沙梨、萝卜、荔枝亦出品之大宗云”。从香港购回纺织、日用品、化工产品等物资,再运销往各地。
保留在香港历史档案馆的一张二十年代的旧照片上,可以看到深圳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这时,深圳墟已经发展成为宝安县中、东部最大的墟镇。又因为深圳墟是香港至广州、惠州等城镇的“中转站”,所以不少商旅都喜欢在此驻足流连,其中亦不乏“冒险家”在这里大发其财,建于罗湖火车站旁边大利公司的“大摊”(赌场)在深圳墟内开设了五家分馆,
东门确有“门”
现在我们说东门,但大家都没有见过真正的“东门”的“门”在哪里。张一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就此专门到香港的下村墟考察了一番,下村墟比深圳墟小多了,但确实有门,过去一到晚上,还要关上门,以防偷盗。
深圳墟“百年老字号––东生源”的主人梁柏合老人也回忆说,在解放前,深圳墟确实有门,晚上也要关的。东门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东门中路的交叉点,西门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广深铁路交叉点东侧100米处,南门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门在今天深圳中学和财经学校南边的沼泽地。
西门一带店铺很少,北门一带是荒地,南门一带有一个南塘市场,因为东门一带的谷行街、上大街、东新街等商业最为发达,所以后来人们都说“去东门买点东西”,东门的叫法就是这样来的。
老东门“是建筑多样化典型的地方”
深圳墟的建筑多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所建,虽然房屋低矮,街道狭窄,门类齐全。
1953年,因深圳镇连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至深圳墟。县政府就在蛟湖路一带,也就是东门老街西北面的一片沼泽地。县政府的旧楼在1979年以后被用作了深圳经济特区管委会的办公楼,再后来拆掉了旧楼,盖起了迎宾馆。
东门旧事
1912年夏天,一队日本间谍以普通人的身份通过罗湖桥从“新界”进入深圳墟,在深圳墟的旅馆里住了一晚。他们在游记中写到了深圳很热,蚊子很大、很多。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两度东征广东军阀陈炯明、杨希闵、刘震寰,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深圳地区的平湖墟和深圳墟是两军必争的军事重镇。
1925年6月,香港工人举行大罢工。19日凌晨,香港电车工人分别乘火车或步行到深圳。中华全国总工会派员在深圳墟南庆街22号思月书院(即张氏宗祠、私塾)设立香港罢工工人招待站,招待从香港过来的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车回广州的罢工工人有1000多人。
1927年,中共宝安县委领导农民运动,一度占领了深圳墟。
1931年,设立了隶属宝安县的深圳镇。民国时,深圳墟的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浓郁。二三十年代,广东军阀陈济棠的胞兄和妾在罗湖火车站附近开设大赌场,并在深圳墟开设了5个小赌场。赌场里吃喝嫖赌样样都有。赌具除了骰宝、牌九外,还有当时国内少见的轮盘。赌场还规定,凡是买筹码1000元以上的,可以免费享受赌场提供的奢侈生活。输完了钱,赌场还可以发给回家的路费,并“欢迎下次光临”。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军从大亚湾登陆。为了抗击日军入侵,叶挺率东江游击队把位于南庆街的鸿安酒店作为游击指挥部,上面是指挥部,下面是政治部,仅仅运作了7天就不得不从大局出发撤走了。后来,鸿安酒店经常接待爱国志士和港澳台同胞,足以媲美“阿庆嫂”的茶馆。被人们称为“鸿安婆”的店老板何华益,也成为了深圳的“阿庆嫂”。
1942年日军侵占深圳后,日军的岗田部队又将司令部设在这里。解放后,鸿安酒店曾作为宝安县邮电局和邮电工会会址。梁柏合、陈敏学等几位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当年许多人赶深圳墟的时候因为没有面对日军行九十度鞠躬礼,被日军两个巴掌打趴在地上后,胸部再被踩上一脚,甚至被残暴地打死在街头。
1940年,深圳墟设有电报局。现位于福田区上梅林的基督教深圳堂原来位于深圳墟(遗址在今新安酒家西侧),为1896年德国莱茵公会所创建,二战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深圳墟镇先后盘踞着国民党驻深圳总队、国民党县政府驻深圳警察大队、税警团、联防大队、护路大队以及梁基团、萧天安大队等兵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华日寇的铁蹄又残酷地践踏着老东门这片土地……
1949年10月19日深圳镇和平解放,宝深军管会主任刘汝琛率领驻扎在布吉的人民解放军,乘火车进驻深圳墟。
1953年,宝安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南头搬到深圳镇,老东门便成为全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和宝安汽车站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也相继在五六十年代崛起。 《h3》说“改革开放之前的深圳是一个小渔村”的人是没有文化的《/h3》在元代明代,今天的深圳罗湖东门老街,其实不是一条街,而是指深南东路以北,立新路以南,新园路以东,东门中路以西176万平方米范围内的17条街道和所有商业设施的这些范围。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中期。当时,罗湖一带相继出现了赤勘村(今蔡屋围)、罗湖村、隔塘村(今水贝村)、湖贝村、向西村、黄贝岭村和南塘村等客家村落,由于需要,几个村的族人在村落之间建起了集市,按照习惯,人们就在这些村落接近中间位置的南塘村与叶屋村之间的农田边上,摆摊设点,慢慢形成了一个小的集市——“墟”,既然成“墟”,就要有个名字吧,由于当时集市西边的水沟较深,于是,人们就称此地为“深圳墟”。圳,客家话就是“田野间的水沟”,“深圳”就是深的水沟。“深圳”这条水沟,是当时的人民与周边的其它条河沟相比,认为较深才来的,这就是“深圳”产生的重要地理人文特征。当时的深水沟慢慢为深圳河–也就是今天的清水河。而今天的深圳河,过去因从梧桐山发源来来,叫梧桐河。“深圳墟”,最早由民缝街、上大街、鸭仔街、养生街等几条街市构成,初具一个小镇的规模。晚明始,老街一直是方圆数十里名声显赫的商业墟市。现在“深圳”的名字来源于客家集市“深圳墟”,深圳墟的名字来源于西门外的“深圳河”。清朝自康熙元年至三(1662年~1664年),清廷施行“迁海”政策,一迁再迁,开始迁三十里,后来是五十里。深圳墟也随着迁海令的执行而沉寂下来。但迁海政策造成了经济的巨大萧条,新安县的人口骤减,连新安县也被撤掉。鉴于这种情况,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特准在新安进行复界。原籍居民及大批嘉应、潮州、福建、江西人开始迁入。深圳墟又开始渐渐恢复。“深圳墟”这三个字,最早出现在清康熙27年间(1688年)由县令靳文谟署名编纂的《新安县志》。《br /》 1911年,广九铁路建成通车,罗湖车站启用,深圳成为内地与香港的交通门户,卖农产品的谷行街(今解放路)、卖小吃和杂货的维新路(今人民北路)、永新街、南庆街等处商业街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今天的罗湖旧城。深圳建特区后,老街又理所地成为最早的商业中心,长期引导和左右着深圳的消费潮流。透过次第林立的店铺,熙攘的客流,摆满街面的各色传统商品和曲折幽深的小巷,可见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民居,骑楼、庙宇、书院、祠堂、古钟、石板路和有百年生命的古树。《br /》 清嘉庆道光年间,深圳地区有平湖墟、深圳墟、王母墟等等36个墟,每个墟每3天一个墟日,邻近墟市墟日相互错开。深圳墟的“墟日”就是逢农历的二、五、八。深圳墟成为当时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鸦片战争后,英国殖民主义者逐渐割占了香港。自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国侵略者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以后,英国人取得了“新界”的租借权,将香港的边界自九龙界限街以北扩展到深圳河南岸,深圳墟遂对外有了更大的接触——这在客观上刺激了深圳墟的鱼埠、盐埠和缯(丝织品)埠等贸易场所的崛起。《br /》 1910年10月1日,广九铁路从九龙尖沙嘴至深圳罗湖桥的一段通车。此后商贾往来更趋频繁,又将中外贸易向前推进了一步。其时,深圳墟的酒店、鱼店、饼店和米铺、肉铺、杂货铺以及茶楼饭馆等的服务行业大量涌现。每逢“墟日”。农、工、商等各界人士均云集在上大街、鸭仔巷和油榨头等处交易农副产品,景象非常热闹。位于英国殖民地香港和大清国分界线边上的深圳墟,位置变得十分重要起来,产生了巨大的商业要求,晚清深圳墟有了多家商号。《br /》 1911年8月14日,广九铁路通车后,香港和深圳地区货物进出大为方便,拉动了深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广九铁路在罗湖桥两侧英华界均设有火车站。据民国初年管辖宝安县的粤海道道尹王典章的日记记载深圳墟是宝安县商品最为繁盛之区。商人之间组织了商会,墟内商店240家,从深圳运往香港的为农副产品,“以蚝豉最佳,油、糖、花生、菠萝、沙梨、萝卜、荔枝亦出品之大宗云”。从香港购回纺织、日用品、化工产品等物资,再运销往各地。《br /》 保留在香港历史档案馆的一张二十年代的旧照片上,可以看到深圳墟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br /》 这时,深圳墟已经发展成为宝安县中、东部最大的墟镇。又因为深圳墟是香港至广州、惠州等城镇的“中转站”,所以不少商旅都喜欢在此驻足流连,其中亦不乏“冒险家”在这里大发其财,建于罗湖火车站旁边大利公司的“大摊”(赌场)在深圳墟内开设了五家分馆,《br /》 东门确有“门”《br /》 现在我们说东门,但大家都没有见过真正的“东门”的“门”在哪里。张一兵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就此专门到香港的下村墟考察了一番,下村墟比深圳墟小多了,但确实有门,过去一到晚上,还要关上门,以防偷盗。《br /》 深圳墟“百年老字号––东生源”的主人梁柏合老人也回忆说,在解放前,深圳墟确实有门,晚上也要关的。东门的位置就在今天解放路和东门中路的交叉点,西门的位置大致在今天解放路和广深铁路交叉点东侧100米处,南门在今天的深南大道,北门在今天深圳中学和财经学校南边的沼泽地。《br /》 西门一带店铺很少,北门一带是荒地,南门一带有一个南塘市场,因为东门一带的谷行街、上大街、东新街等商业最为发达,所以后来人们都说“去东门买点东西”,东门的叫法就是这样来的。《br /》 老东门“是建筑多样化典型的地方”《br /》 深圳墟的建筑多为晚清至民国时期所建,虽然房屋低矮,街道狭窄,门类齐全。《br /》 1953年,因深圳镇连接广九铁路,交通便利,人口聚居较多,工商业比较兴旺,宝安县政府从南头迁至深圳墟。县政府就在蛟湖路一带,也就是东门老街西北面的一片沼泽地。县政府的旧楼在1979年以后被用作了深圳经济特区管委会的办公楼,再后来拆掉了旧楼,盖起了迎宾馆。《br /》 东门旧事《br /》 1912年夏天,一队日本间谍以普通人的身份通过罗湖桥从“新界”进入深圳墟,在深圳墟的旅馆里住了一晚。他们在游记中写到了深圳很热,蚊子很大、很多。《br /》 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两度东征广东军阀陈炯明、杨希闵、刘震寰,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深圳地区的平湖墟和深圳墟是两军必争的军事重镇。《br /》 1925年6月,香港工人举行大罢工。19日凌晨,香港电车工人分别乘火车或步行到深圳。中华全国总工会派员在深圳墟南庆街22号思月书院(即张氏宗祠、私塾)设立香港罢工工人招待站,招待从香港过来的工人。每日由深圳乘火车回广州的罢工工人有1000多人。《br /》 1927年,中共宝安县委领导农民运动,一度占领了深圳墟。《br /》 1931年,设立了隶属宝安县的深圳镇。民国时,深圳墟的半殖民地色彩非常浓郁。二三十年代,广东军阀陈济棠的胞兄和妾在罗湖火车站附近开设大赌场,并在深圳墟开设了5个小赌场。赌场里吃喝嫖赌样样都有。赌具除了骰宝、牌九外,还有当时国内少见的轮盘。赌场还规定,凡是买筹码1000元以上的,可以免费享受赌场提供的奢侈生活。输完了钱,赌场还可以发给回家的路费,并“欢迎下次光临”。《br /》 1938年12月,日本侵略军从大亚湾登陆。为了抗击日军入侵,叶挺率东江游击队把位于南庆街的鸿安酒店作为游击指挥部,上面是指挥部,下面是政治部,仅仅运作了7天就不得不从大局出发撤走了。后来,鸿安酒店经常接待爱国志士和港澳台同胞,足以媲美“阿庆嫂”的茶馆。被人们称为“鸿安婆”的店老板何华益,也成为了深圳的“阿庆嫂”。《br /》 1942年日军侵占深圳后,日军的岗田部队又将司令部设在这里。解放后,鸿安酒店曾作为宝安县邮电局和邮电工会会址。梁柏合、陈敏学等几位老人都清楚地记得,当年许多人赶深圳墟的时候因为没有面对日军行九十度鞠躬礼,被日军两个巴掌打趴在地上后,胸部再被踩上一脚,甚至被残暴地打死在街头。《br /》 1940年,深圳墟设有电报局。现位于福田区上梅林的基督教深圳堂原来位于深圳墟(遗址在今新安酒家西侧),为1896年德国莱茵公会所创建,二战中被日本侵略军烧毁。《br /》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深圳墟镇先后盘踞着国民党驻深圳总队、国民党县政府驻深圳警察大队、税警团、联防大队、护路大队以及梁基团、萧天安大队等兵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侵华日寇的铁蹄又残酷地践踏着老东门这片土地……《br /》 1949年10月19日深圳镇和平解放,宝深军管会主任刘汝琛率领驻扎在布吉的人民解放军,乘火车进驻深圳墟。《br /》 1953年,宝安县委、县政府机关从南头搬到深圳镇,老东门便成为全县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中心。深圳戏院、新安酒家和宝安汽车站等一批颇具规模的建筑也相继在五六十年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