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红楼梦并没有采用原书结局,而是根据多位红学家的研究修改了结局(因为高鹗的续书不符合曹雪芹的原意,所以红学家修改了结局)。
和原著不同?曹雪芹写的部分才算原著,高鹗那些续写可不算原著。电视剧嘛,肯定不能把书照搬上来,要不这电视剧得一百多级了,所以87版在每集的故事情节上都有些删减。你和书一对比就知道了。还有87版红楼梦(又称为央视版红楼梦)是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根据我国最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摄制的一部大型古装连续剧,共36集。由王扶林先生导演,有许多红学家参与到了这个电视制作中,其中有周汝昌老先生,王蒙先生,周岭先生,曹禺先生等人的支持。本片前二十九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七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高鹗的就是家道复兴了。87版的王熙凤策划了掉包计,黛玉泪尽而亡,宝玉出家,贾家呼啦啦似大厦倾,宝钗寡守空房……也就相当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王熙凤策划了掉包计,黛玉泪尽而亡,宝玉出家,贾家呼啦啦似大厦倾,宝钗寡守空房…… 跟高鹗的贾家蒙恩家道中兴相反的结局,悲呢! 曹雪芹在后四十回中到底写了什么结局,因版本的遗失,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不过当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集众多红学权威之观点,不但演员阵容空前绝后,情节演绎的结果也应该比较符合曹老的原著 一、黛玉确实夭亡了,但不是在宝玉娶妻的当天,而是因宝玉出海未归,担忧成疾,在梦到宝玉溺水而死的心灰意冷之下,旧病缠身而逝。著名的黛玉焚稿也已经有各大剧种来体现过了。无生最喜欢陈晓旭版的黛玉,形神兼备,楚楚动人。,越剧里的王文娟也很有黛玉的风骨 二、宝钗确实是在黛玉死后嫁给宝玉的,而不是因为什么“调包计”。从凤姐的角度来说,如果她真想给宝玉找一位夫人,她绝对不会挑选能干到可以分享她的权势的宝钗,反倒是不通世事的黛玉才是上佳之选;何况从前八十回来看,凤姐也是一直在想方设法地把宝黛二人相提并论的。黛玉死后,宝玉回来了,万念俱灰之时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任家人摆布地娶了宝钗(有可能是为了给家族留下一个后代),他那时应该就已经看破了红尘,对家族的兴衰不抱什么期望了 三、宝玉的结局应该是潦倒后出家为僧。荣宁二府被查抄后,不可能像续书所写的,后来获得了什么特赦;应该是像电视剧演的那样,整个家族分崩离析,重要人物或者死去(包括鸳鸯等人的自尽)或者被卖。宝玉是被贾芸和小红(就是红玉)设法从狱中救出的唯一一人,续写中把贾芸写成了恶人,毫无根据。宝玉没有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独自离开了,途中曾经遇到过着安稳富足的平淡日子的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他只在他们家住了一夜就又不辞而别了(剧中巧妙地交待是因为蒋玉涵把宝钗接来了的缘故,宝玉是有意与宝钗失之交臂)。宝玉后来也曾遇到过被迫卖身为娼的湘云,当时沦为乞丐的他并没有能力让湘云脱离苦海,只能像电视中所演的那样,他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湘云被花船上的恩客们拖走并划船远离,听她哭叫着“艾哥哥”(二哥哥),满心凄惨。一直陪伴在宝玉身边的,只有黛玉曾经戏谑地形容他们是渔翁渔婆时给他的玻璃绣球灯;后来被官差无赖打破,他仍然留着那些碎片,他对黛玉的深情与专情,可见一斑。,他的结局如果不是死去,就肯定和惜春一样,遁入空门,逃避俗世的烦恼,从此青灯古佛,了此残生 四、凤姐的结局是贫病交加死于狱中。无生很喜欢凤姐,也喜欢邓婕版的凤姐,除了她,没人能演活那个角色。她在被草席拖出去的镜头完全吻合她个人的判词“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可是她实在是个厉害角色,放在今天,绝对是一流的女强人,超级白领。有件事她为自己留了后路,就是曾经善待过刘姥姥,老人感恩而从青楼的火坑中救出了凤姐的独女巧姐。像古人所说的那样,太精明的人,无法留下男孩子当后代的吧!曹老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点迷信色彩的. 我觉得续写的红楼梦完全背离了作者曹雪芹的写作!我看红楼梦只认真看了前八十回,的四十回没怎么看我就觉的高额写的不怎么样,也对红楼梦的传世起了一定的贡献!我觉得你应该听听刘心武的红楼梦的讲解,挺不错的! 一集的画面是穿着很寒酸的宝钗用手绢捂着脸大哭宝玉貌似沦为乞丐,突然找到了袭人家里,在袭人家过了一夜。第二天,袭人当时的老公蒋玉函去把宝钗接到家里,让他们夫妻见面;这时,袭人因为照顾了宝玉一晚,累得打盹了。等宝钗被蒋玉函接到他和袭人家里时,袭人还在瞌睡,宝玉已经走了。蒋玉函说,他去找二爷(宝玉),宝钗说“不用找了,他不会回来了”,然后就大哭了…… 话说那个画面真的很催泪,剧中的宝姐姐怕是只哭过两次吧
电视剧不是以整个红楼梦为剧本的,。前80回是,后面的是红学家和编剧根据红楼梦前80回的主线和红学家的研究写的剧本,所以跟高鹗续的后40回不一样。红学家们大都认为高鹗续的不好,不符合曹雪芹原著的构思,与前80回内容的暗示和伏笔不符合,一般称其为高鹗伪续,电视剧没有用高鹗的续本。
87版的结局融合了当时的红学研究成果,所以和高鹗续写的结局不同,更符合曹雪芹的原意。
2楼说曹雪芹只著了80回,我不赞同。根据清朝富察明义的《题红楼梦》七言绝句二十首,以及其他读者笔记记载,曹雪芹是完成了《红楼梦》的,据推测共108回。只是后来被借阅者有意的丢失了,可能是因为后面的内容讽刺揭露社会太明显。反正原著的结局肯定不是现在通行的那样。
由于这部书深受喜爱,高鹗就续写了40回以便它继续流传,为讨好统治者却把结局改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所以87版电视剧没有按照高鹗续写的那样拍。由于艺术性、观赏性和资金紧张之类的原因,87 版也没有完全把书上的拍完整。并不让我们失望,不是吗?比起新版那是好的太多太多。
87版倾注了许多学者的心血和精力,周汝昌,王蒙,曹禺等。导演王扶林更是兢兢业业,仔仔细细。演员们也是尽心尽力演好他们各自的角色。他们不张扬,却让所有观众终生难忘;他们不商业,却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他们技术不高超,却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感觉。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永远的红迷,也永远支持87版《红楼梦》!!
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与原著的区别如下
一、主题的侧重不同
就《红楼梦》包含的主题内容来说,有以下四个一是以宝玉为首的青年男女对封建社会的叛逆;二是宝玉、黛玉、宝钗三者之间的爱情悲剧,以及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众多姊妹丫环的爱情悲剧;
三是历史兴衰与个人荣辱结合起来所揭示的社会规律;四是以“好便是了,了便是好”为代表的人生感慨,其中包含了佛道思想。原著以展现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主,,贾府的兴衰作为一条暗线贯穿其中;
而央视版则把笔墨更多地放在历史、家族兴衰的主题之上,特别注重以环境渲染、前后对比等艺术手法从一个家族的兴衰透视整个封建王朝的荣枯变迁,并加强这种表达效果,展现出更大的社会、历史主题。
如释放后的宝玉忆昔姐妹群游,好不欢乐,痛感“死的死,散的散,如今只剩了我一个”;又如白雪茫茫,枯杨衰柳的环境渲染,更是达到了非凡的悲剧效果。
二、情节与结构的不同
电视剧增加了宝黛钗三人会面的场景,电视剧在第2集中,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宝黛钗初会荣庆堂”的情节,对三人的神情举止进行了镜头特写,也为今后三人命运的必然交织和情感演变埋下了伏笔。
在其他集数中,也有不少增加的情节,有的是对原著几笔带过之处的扩展,有的是导演根据合理的逻辑进行了想象,总而言之,增加情节并辅以精妙的影视艺术手法,可以起到让故事更为连贯,剧情更为细腻真实,给人以深刻印象的作用。
三、人物以及人物命运的改变
秦可卿命运的变化是电视剧的一大改动。电视剧将程本中秦可卿因病而故改为上吊自杀,这也是依据其他版本所改,以秦可卿与公公贾珍通奸而东窗事发,可卿羞愧而死为发展脉络。
也是为了合理解释秦可卿的判词和贾珍过度伤心、瑞珠(发现两人通奸之事)触柱而死等情节,是故事的逻辑性更强。
四、艺术手法的保留与发挥
电视剧在对原著艺术手法继承的基础上,既有保留也有发挥。,它保留了原著以人物为内视点,借书中人物的眼光、心理进行描述的艺术手法,体现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神态上。
如黛玉初入贾府时对贾府内陈设布置、人物举止的观照。但与小说不同的是,电视剧并没有将这种眼光与心理局限于几个主要人物,贾母、鸳鸯、袭人等的心理活动都有或多或少的展示。
如在第21集“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中,加入了贾母的这样一段感慨“炮竹是一响而散的东西,今儿是元宵节,怎么作这个不祥之物来玩?”对贾府的衰落似有所感。
,电视剧保留了“写意”的艺术手法,并使之得到了强化,原著的“写意”是借助象征、烘托等手段来“说”出作者没有表露出来的含义;
而电视剧特别注重环境的作用,丛花、枯草、飞雪等层出不穷,而且,电视剧的优势在于可以以镜头的变换控制渲染的角度和程度,因而它的“写意”比原著更加灵活。
五、后四十回与小说完全不同
电视剧后7集是根据红学研究成果来改编的。根据脂砚斋等的批语以及曹雪芹在前80回留下的种种线索,我们看到了与通行本不太一样的结局。
,有得也有诗,如林黛玉之死同宝玉的婚事错开,减少了封建社会对宝黛爱情的压迫与两人爱情的悲剧性;如探春因为和亲而远嫁,前程未卜,见面难于登天,较原著又增添了悲剧性。
红楼梦现只存前80回,后20回高鹗的续写严重违背曹雪芹原意,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无法与前80回相比,87版《红楼梦》旨在遵循曹雪芹原笔原意,所以前一部分和书中一致。后一部分为众红学家根据前80回与脂砚斋批语探佚改编而成,并没有按照高鹗续书而拍摄。87版红楼梦结局大体上符合曹公原意(从判词等可以看出),是一部十分优秀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