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性格,锤炼体魄:“性格—身体保守主义”的教育理念
在德育教育的领域里,学校通常侧重于“专业知识保守主义”,而家庭教育的重心则落在“性格—身体保守主义”上,着重培养孩子的性格与身体。其理念可总结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我们不能忽视学校德育对孩子性格、智商和身体的影响,但真正的决定因素在于家庭,在于父母通过基因以及家庭教育给予孩子的影响。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始终在背后默默塑造和引导着他们的生活。
虽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持续性,但二者在教育理念和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校德育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站在“专业知识保守主义”的立场;而家庭教育则站在“性格—身体保守主义”的立场,重视孩子的性格与身体培养。
对于身体的培育,我们应从洛克斯的《教育漫话》中寻找启示。洛克斯强调:“健康的身体是健康精神的载体。”父母应该让孩子适度运动,无论季节如何变换,都应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活动量。应避免过度保护,让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包括寒冷的天气和清淡的食物。
“野蛮其体魄”不仅仅是让孩子有足够的运动,更是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身体强健的人,性格往往更加阳光;身体孱弱的人,往往缺乏决断力。从小培养孩子勇敢的习惯至关重要。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父母应该让孩子有“饥饿感”和“抗寒力”,而不是让他们过度沉迷于糖块、巧克力等甜食。无法控制自己对甜食的欲望的孩子,长大后可能身体状况不佳,性格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参考洛克斯的建议外,我们还应该重视孩子餐前吃零食的问题。餐前吃零食会让孩子失去真正的饥饿感,从而影响他们的食欲。为了孩子的健康,我们应该避免这种不良习惯。
塑造孩子强健体魄,正确引导其热衷运动
为了让孩子身体强健,父母应该引导孩子找到他们喜欢的体育运动。运动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活力,还能锻炼其速度、跳跃、呼喊和拼搏的能量。欧洲人深信“体育塑造精英”,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运动。除了运动,让孩子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足够的工作量也是至关重要的,运动和劳动共同塑造孩子的身体。
令人遗憾的是,陈独秀当年的期望与失望至今仍是难题。许多年轻人虽然身体羸弱,却心怀壮志。他们如同羞涩的佳人,怕冷怕热,软弱得像病夫一样。
文明塑造精神:动静相宜,塑造好性格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孩子求知、探索真理。虽然学校可以教授知识和技能,但塑造孩子的性格和体魄更多需要父母的参与。智慧固然重要,但性格的好坏决定着人生的成败。
以皮尔士为例,他是英国实证主义的创始人,一位极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他的天才不仅体现在哲学领域,还展现在数学、印度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尽管他的才华横溢,却从未在学术界获得稳定的职位。尽管他面临困境,却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学术研究。他的遭遇既与他的孤僻性格有关,也与世人的误解和敌视有关。尽管他被哈佛大学拒绝,但他的学术遗产却成为了后一代教育家的宝贵资源。
父母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性格。如果说通过运动塑造孩子的身体是“野蛮其体魄”,那么通过文明教育塑造孩子的性格则是“文明其精神”。所谓“文明其精神”,就是培养人的气质和精神面貌。父母和老师的责任是让孩子对自己的精神面貌负责。我们的任务是通过教育让孩子变得乐观、积极、有自我驱动的学习习惯。我们要帮助孩子摆脱身上的污浊之气,培养他们的精神种子,让他们能够呼吸高山的新鲜空气,昂首挺胸地生活。
关于“好性格”的描绘因人而异。有些人欣赏“足智多谋”,有些人却讨厌“装疯卖傻”。但无论古今中外,人们对“好性格”都有共同的期望:善良、有活力、有礼貌。具体来说,好的性格应该是心地善良、忠厚、诚信、有爱心和责任心;勇敢、热情、乐观、积极向上;内心平静、尊重他人。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性格呢?要让孩子善良并具备忠厚、诚信、包容、爱心和责任心等品质。教导孩子随时准备帮助他人,与他们和谐相处,特别是学会与那些性格较为尖锐的人相处。不要嘲笑孩子的忠厚或包容,因为真正的强者是那些拥有包容胸襟的人。有句欧洲名言说得好:“犯错的是人,包容的是神。”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孩子成为具有好性格的人,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资治通鉴》中有言:“千钧之重,不以鼷鼠之微力而发机;万石之大钟,不因细草之轻触而起音。”中国古老的智慧强调大事不可轻率为之,须慎重其事。正如俗语所说:“假如被猫咬了一口,无需以咬狗一口来回应。”我们应学会冷静应对,而非冲动行事。
让我们致力于培养孩子成为充满活力和热情的人。单独的理性或热情并不能成就伟大目标,二者缺一不可。热情是事业成功的起点,没有热情则一切创举难以启动;理性则是确保事情善始善终的关键。活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充满活力、知识丰富的人,能够战胜一切不幸。活力所在之处,即是快乐的源泉,无需外在的繁华喧嚣。活力能提升快乐、减轻痛苦,激发我们对世界的兴趣,也能增强我们面对艰难工作的毅力。更重要的是,活力有助于我们避免嫉妒,因为它能让我们的个人生活更加愉快。
我们也应教导孩子尊重他人、内心平静且有修养。修养的体现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比如“按时”、“排队”、“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随意发脾气”等。真正的修养意味着内心的平静。那些能使孩子“动若脱兔,静如处子”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教育秘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生可以有活力,但必须有纪律。对于管理者来说,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活力水平,但必须有统一的纪律约束。
“有礼貌”还意味着“有控制”。在古希腊人眼中,控制是四大传统美德之一。过度的放纵已经让现代人失去了对许多事物的期待和享受。比如,通信的不控制让我们失去了思念,电视的不控制让我们失去了对电影的期待,吃零食的不控制已经损害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学会控制,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