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必须深思为何会让父母如此担忧。如果他能积极展现主动性与自律,那么父母对他的信任是否会增长呢?比如,他对母亲说:“我周末回家要休息半小时,这半小时我想做自己的事情,过了这半小时我会非常专注地学习。”或者说:“在学校上八节课,回家后想放松一下,可能会唱唱歌、闹腾一下,你们不要担心,之后我会平静地学习。”如果言行一致,父母对他的管理自然会减少。因此信息是双向的,对于这个女孩来说,首先应当展现出自律的一面,向父母明确表达自我管理的办法,并让父母看到其合理性。如果每次孩子回家放松都需要父母催促才去学习,那么催促和唠叨就会成为常态,孩子只能不断忍受父母的抱怨。
这个女孩还面临一个问题,当她和父母产生分歧时,父母常常将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孝敬与否的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是核心观念之一。然而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认为孝敬父母应该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父母使用孝敬作为武器来压制孩子正当的要求是不明智的。这样会让不合理的行为变得合理。
父母可能主观认为:“从小看大,小时候你对父母不敬,长大后更不可能孝顺。”但实际上,这两者没有可比性。孩子是否孝顺主要取决于父母自身的行为。高三的孩子需要家庭的安慰和支持。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父母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强大的后盾。他们在学校已经筋疲力尽,回家后最希望的是安静的环境。父母只考虑自己的焦虑和担忧,不考虑孩子的需求,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压抑。对于学习不顺利的孩子,在关键时刻父母不能指责他们,而是要给予信任和支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爱的和有能力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重新找回学习的动力。
到了高三面临高考的时候,无论是老师、家长还是孩子,他们的关注点几乎都在学习上。丰富的世界似乎变得越来越狭窄和黯淡。因此孩子在学业上获得归属感和满足感变得尤为重要。十七八岁的孩子需要两种重要的心理感受:一是自我认同,感觉自己很好;二是他人认同,包括老师、同学和父母的认可。这两个心理感受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缺乏这些感受,像这个女孩一样会感到痛苦和想逃避现实。她可能只是想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真的想离开。大多数人都有逃离现实的想象因为人的精神世界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每个人内心的想象或思维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不同这是内心和外部世界的差异造成的。内心是相对自由的而现实需要按照规则生活。
对于这对父母来说要客观地评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不要总是挫折孩子应该寻找其他方式来满足孩子对归属感和满足感的需要比如关注孩子的生活兴趣和爱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动力去重新投入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