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宝宝驱虫的黄金季节,家长们千万不要错过。在此,我要特别提醒各位父母,为孩子驱虫前一定要先去医院进行体检,选用合适的药品进行驱虫。千万不可随意给孩子服用驱虫药物,这样做存在很大的风险。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患有蛔虫病呢?除了前往医院进行体检这一最简便的方法外,家长们还可以通过观察宝宝的一些异常情况来做出初步判断。如果宝宝经常肚子痛,特别是在肚脐眼周围,揉按后可缓解;或者夜间睡眠易惊醒、磨牙、流口水,以及面部、颈部皮肤上出现淡白色圆形或椭圆形斑片,有细微的灰白色脱屑,那么宝宝很可能感染了蛔虫病。宝宝皮肤无明显原因地反复出现“风疙瘩”;有挑食表现,喜欢咬土壤、纸张、碎布等异物;或者宝宝吃得多却容易饿,偏爱零食,无论吃多少都无法增加体重,这些都是感染寄生虫的症状。家长应带宝宝前往医院进行治疗。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宝宝驱虫的正确标准。
在小儿科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出现肠虫症症状的孩子前来就诊,要求医生给予驱虫治疗。但家长们的“诊断”依据并不准确,如孩子出现消瘦、偏食、腹痛、脸上有白斑及夜间磨牙等症状。甚至对于一两岁的婴儿,也有家长自行给予口服驱虫药治疗。
实际上,这种做法并不合理。消瘦、偏食和腹痛的原因有很多,“虫斑”其实是缺乏B族维生素导致的皮肤病,医学上称为单纯糠疹。夜间磨牙虽然寄生虫分泌的毒素可能引起其发生,但紧张、缺钙、牙齿疾病等也可能导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带宝宝去医院检验大便,确定是否有寄生虫感染,再决定是否服用驱虫药。儿童不宜随意服用驱虫药,盲目用药可能会损害孩子的健康,特别是对于2岁以下的婴儿更应该谨慎使用驱虫药。
大多数驱虫药服用后需要经肝脏吸收代谢或经肾脏排泄。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肝脏发育尚不完全,而大多数驱虫药都含有损害肝功能的成分,服用后可能导致肝功能损害和转氨酶升高。预防肠胃寄生虫感染的最好方式是注意日常生活卫生,避免接触虫卵的来源。
从肠道寄生虫的特性来看,虫卵大多粘附于污染的手或蔬菜表面,而裂头蚴的感染途径是口部。2岁以下的宝宝接触虫卵的机会相对较少,他们接触的物品一般限于家中的物品和玩具,这些物品相对容易清洁且虫卵较少或无。吃进的蔬菜种类和量也相对较少,进入体内的虫卵也相应减少。而且虫卵在体内成长为若虫需要一定的时间。也就是说,当从口中进入的虫卵成长为若虫时,孩子已经超过了2岁。对于2岁以下的儿童来说,一般不需要服用驱虫药。
秋天为宝宝驱虫一定要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