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象引人关注。有些孩子在家庭中表现得顽皮骄纵,不服教导,但在学校却能遵守校规,表现良好;反之,有些孩子在家里开朗外向,到了学校却变得内向安静。这种现象其实并不罕见,只是表现形式各异。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和学校的育人环境大相径庭。如今的孩子大多身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到了学校,他们从家中的核心地位转变为众多学生中的一员,失去了特殊的关照。一些孩子由于心理调适和平衡能力较弱,便会在家庭和学校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个性。对此,家长与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
家长应改变过于溺爱的教育方式。过度的溺爱会让孩子在家中形成众星捧月的局面,从而让孩子变得自大、自私、骄纵。家长应该调整教育模式,既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又要严格约束。通过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与交流,让孩子从家庭中的核心控制地位转变为学习者和家庭普通成员的地位。这种平等健康的家庭关系,有助于孩子更快适应从个人家庭氛围到集体环境的过渡。
家庭与学校应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不同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不足造成的。家长和教师之间应加强沟通,了解孩子在对方环境中的成长习惯和表现。在加强与教师的沟通过程中,家长应持积极态度,不仅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更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言行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情况。如发现孩子在家庭和学校表现迥异,家长应与老师积极配合,共同探索原因,积极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使这两种不同的表现最终融合。
要培养孩子的心理调适与平衡能力,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对于表现出自卑、内向、抑郁、骄纵、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孩子,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和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心理素质,提高孩子的心理调适和平衡能力。要给孩子创造独立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立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应积极为孩子创造人际交往的环境,让孩子与同龄人相处,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应有所区别,该拒绝的要以适当的方式拒绝,并说明原因,以防止孩子产生自豪感,养成骄纵、任性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