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长中的“拿来主义”现象解析
近日,不少父母来电反映,他们的孩子似乎对“拿来主义”情有独钟,喜欢将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这种现象在幼儿期尤为明显,试图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方式似乎难以见效。在儿童心理学专家眼中,这其实是一个较为正常的现象,多数小孩子在特定时期都可能表现出这种行为。那么,这一现象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难以分辨“你的”、“我的”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往往无法清楚地区分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幼儿园里的玩具、书籍等,在他们眼中都是可玩的、可接触的,但却难以明确哪些可以带走,哪些不可以。如果我们将这种行为简单定义为“偷”,那便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误解。因为他们尚未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圈,只要喜欢,就想要拥有,这是他们的真实心理。
建议:
1. 通过形象比较的方式,让孩子明白东西的所有权。
2. 鼓励孩子把东西归还给原主,让他们明白这是正确的行为。
二、物质需求的满足
有些孩子由于某些物质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如不能吃糖、没有喜欢的玩具等,当看到别人拥有时,便会产生强烈的占有欲。尽管他们知道这样做可能不对,但由于无法抵挡这种冲动,便会选择拿别人的东西。
建议:
1. 深入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愿望,通过交换、购买等方式满足他们。
2. 若孩子不再拿他人东西,应给予肯定和赞扬。
三、寻求爱与关心
有些孩子可能因为缺乏父母的爱和关心,而选择拿别人的东西来引起注意。他们希望通过这种行为得到父母的关注、老师的注意。如一位聪明的孩子,却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可能是因为他的父母经常外出,对他的关爱和陪伴较少。
建议:
1. 不要过度关注孩子拿东西这一行为,而是要多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
2. 多陪伴、聆听、理解、接受和支持他们,让孩子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孩子成长中的“拿来主义”现象是一个较为正常的行为,家长不必过于担忧。只要了解背后的原因,采取合适的方法,这一现象便会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