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一种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传染性口腔疾病,常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腹泻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儿童。
一、表现与症状
1. 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无痛感,形状像奶块。擦去斑膜后,下方会出现红色的创面。这些斑膜可以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面积大小不等。
2. 脸颊、舌头、软腭和嘴唇的粘膜也容易受到影响,出现白斑。这些白斑不容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拭掉。
3. 在感染初期,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很难发现。孩子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觉,但在吃饭时会有疼痛表情。随着病情严重,孩子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食欲差、哭泣,哺乳困难,并可能伴有轻度发烧。
4. 如果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能扩大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严重部位。甚至可能引发念珠菌性食道炎和肺念珠菌病,导致呼吸和吞咽困难。少数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能影响终身免疫功能,并可能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
二、诊断要点
1. 舌上、颊内、牙龈、唇内和上腭出现白屑,可融合成片。严重时,可蔓延至咽喉,影响吮乳及呼吸。
2. 新生儿、久病体弱的儿童或长期使用抗生素的儿童更容易感染。
3. 通过取白屑进行涂片镜检,可见真菌的菌丝及孢子。
三、鉴别诊断
鹅口疮与口腔滞留奶块有所不同。虽然它们看起来相似,但口腔滞留奶块可以通过温开水或棉签轻拭来去除。而鹅口疮的白屑则不易擦拭,强行擦拭会导致下方粘膜红肿粗糙。
四、识别要点
1. 鹅口疮的轻重可以通过症状来判断。除了口腔舌上出现白屑外,没有其他症状的是轻症。如果白屑蔓延到鼻腔、喉咙、食道,甚至堵塞气道,妨碍哺乳,出现面色苍白或灰色,呼吸急促等症状,则是危重的症状。
2. 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症状表现,可以分为心脾积热和虚火浮起两种类型。病程短,口腔白屑堆积,周围红,烦躁,尿黄,舌红者,多为心脾积热的证据;病程长,口腔白屑散落,周围不红,瘦颧红,手脚心热,舌头红苔少,则为虚火浮起的虚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