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80后”这代人,在爱的滋润下成长,却丧失了爱的能力。这样的断言似乎并不合理。那些在孤独中逐渐长大的孩子们,其实拥有更为宽广的爱情天地。他们热爱大自然,深情对待家人,对周围的一切充满爱意。每当回想起这份情感,我总会想起儿子小时候的一次动人情景。
一天,我下班回家,发现三岁的儿子趴在窗口哭泣。他告诉我,他看到院子里的那块大石头,因为天气变冷而担忧它会不会冷。那庭院里的石头,是乡下亲戚曾经带来卖小马驹时留下的链接马石。我没有立即移除它,因为我知道那只会伤害儿子纯真善良的心。于是,我按照儿子的想法,给那块大石头裹上衣服,戴上塑料布。直到他回祖母家时,还不忘嘱咐我,要时常为大石头添衣保暖,防止被风吹走衣物。之后的日子里,我确实遵守着儿子的嘱托,时常去查看那块大石头的保护情况,也借此回味着对儿子的思念。
孩子内心的爱,纯净而真挚,无需任何雕琢。当心中的爱的种子开始发芽时,我们作为父母应该给予支持和呵护,让这份爱如花儿般绽放。记得儿子小时候特别喜欢饲养小动物。无论我们搬多少次家,他总是能带着小动物们找到新的栖息地。即使小猫自己找到我们,被多次转赠后依然能找到回家的路。每次看到这些小动物遭受不幸,儿子总是像监护人一样主动承担责任并接受惩罚。这些小动物不仅是他的玩伴,更是他内心善良和同情心的体现。
随着儿子逐渐长大,他在家里养过各种小动物,从小鸡、小鸭到狸子。尽管我们最终无法在城市里为这些小动物提供合适的居住环境而将它们送回奶奶家,但他在养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了同情、友善以及仁慈和博爱的胸怀。
当我们这一代人被指责丧失了爱的能力时,我们必须认识到孩子们内心对爱的渴望和需求以及他们天生的善良和同情心。作为父母应该珍视这份纯真善良的爱意并为其提供正确的引导和支持让他们健康成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在适当的环境和关怀下他们将会发芽成长为充满爱和同情心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