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鹅口疮:春夏之交需警惕,该如何用药与防治?
春夏季节,是细菌最为活跃的时刻,而对于正处于牙期的婴儿来说,这个时节也是鹅口疮的高发期。许多小宝宝因为喜欢啃自己的手,容易感染真菌,从而引发鹅口疮。那么,面对宝宝的鹅口疮,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呢?
鹅口疮,这一新生儿和婴儿时期的常见真菌感染性疾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又被称为口腔念珠菌病。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患霉菌性阴道炎的母亲在分娩时感染孩子,或是因哺乳时母亲的奶头不洁、人工喂养时奶具消毒不严以及喂奶者手指污染等原因所致。
鹅口疮主要发生在新生儿的口腔两颊粘膜、嘴唇、舌头、上颌、牙龈等部位。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累积喉咙,甚至进一步影响食道、肠道、肺部等。鹅口疮表现为白色乳块状物,不易剥落,强行剥落可能导致局部粘膜出血。虽然孩子通常不会感到疼痛,也不影响吃奶,但如果孩子抵抗力下降,病情可能迅速恶化,出现呕吐、呛奶、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症状。极少数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肺炎或脑膜炎。
对于鹅口疮的治疗,既要治标也要治本,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母乳喂养是首选,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能够帮助宝宝抵抗疾病。
2. 对于因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导致的鹅口疮,需采取全身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家长应避免滥用抗生素、激素类和免疫抑制剂药物。
3. 对于接触不干净的食具引起的鹅口疮,要注意清洁消毒宝宝使用的所有物品。护理人员也要注重个人卫生,尤其在护理宝宝前要洗手。
至于某些家长使用紫药涂抹患处的方法,现已不再被推荐。有报道称龙胆紫药是潜在的致癌制剂,英国卫生部门对其使用范围和包装说明做出了新的规定。现在医生多不再使用龙胆紫药治疗鹅口疮。家长们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为宝宝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