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如何帮助老年群体跟上这一步伐,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近期,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关于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为了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各地多部门纷纷出台了针对性措施。
在医疗领域,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解决他们在挂号、缴费等方面遇到的智能技术困难已刻不容缓。为此,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负责人明确表示,医疗机构需保留人工窗口,并为老年人提供现场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陕西省、北京市以及海口市等地纷纷响应,要求所有医疗机构设立老年人挂号和就医的绿色通道,确保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得到便利。
除了医疗领域,出行方面的智能技术也给老年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健康码”成为出行的必备,但这也成了老年人的出行障碍。为此,国家卫健委鼓励有条件的场所为老年人开设“无健康码通道”,并争取将“健康码”和公交卡、市民卡、老年卡等证件整合起来,以方便老年人的出行。
通信手机APP的适老化改造也是引导老年人适应“数字生活”的重要一环。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老年网民在网民中的占比逐渐增大。为此,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将保留并完善面对老年人的传统线下电信营业厅服务模式,并鼓励企业在智能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化应用的操作能力,各地也积极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通过开设课程、制作视频教程等方式,为老年人运用智能化产品提供相应帮助。辽宁省老龄工作办公室在敬老月活动中,就围绕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通过社区服务人员、志愿服务组织、老年大学等开展了智能手机使用培训。
这些举措的实施,不仅体现了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我们期待更多的地方和部门能够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共同帮助老年群体搭上“数字快车”,享受智能时代带来的便利。也希望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引导年轻人关注老年人的数字生活需求,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社会环境。早在四年前,南京的鼓楼区工人新村的鹤颜社区老年大学就展现出了对老年人数字化生活的深切关怀,开设了免费的智能手机培训班。在这里,学员们不仅学会了网购、移动支付和线上挂号等技能,还成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享受到了智能生活带来的便捷。
如今,敬老爱老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多地也纷纷响应,许多基层社区开设了老人智能手机使用培训班,老年大学也将相关内容纳入了课程表。这不仅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更是对他们生活便利化的积极推动。
除了帮助老年人适应智能时代,各地还出台了多种惠老政策,从出行、医疗保障等方面为老年人安享晚年提供保障。比如山东,将免费乘公交车的年龄降低五岁,这一政策一经实施就获得了广大网友的热烈点赞。符合条件的老人不仅可以享受半价乘坐观光车、缆车等代步工具,还可以免费进入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和公共体育健身场所。
福建省更是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今年7月印发的《福建省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省县级以上城市至少建设一所老年大学。这对于许多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道温暖的春风,让他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减少了孤独感。
海南省也不甘落后,在印发的《海南省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中提到,建立为全省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制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该方案还致力于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
这些地区推出的惠老政策,不仅让老年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尊重,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安心。在这个老龄化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流产网带来的这些消息和资讯,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