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雷峰塔,国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白娘子被金山寺开山裴祖法海镇在塔内的故事。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塔,在90年前的一场倒塌中,让秘藏了千年的经卷得以面世。
说起雷峰塔的倒塌,还要回溯到90年前。那时,长年失修的雷峰塔轰然倒塌,让尘封千年的经卷重见天日。这并非简单的倒塌,背后揭示的是历史的厚重。人们惊讶地发现,雷峰塔的塔身竟然是由部分藏经砖砌成。一时间,各界人士纷纷前往抢夺,导致许多经卷失散。幸运的是,内蒙古图书馆在上个世纪50年代收藏到了其中的一卷。
雷峰塔的历史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由吴越国王钱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兴建。塔名“雷峰”取自塔所处的夕照山最高峰雷峰顶。塔内不仅存有珍贵文物和供奉物品,更秘藏着《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
这座古塔历经战乱、摧残,但始终屹立不倒。南宋时,因战乱遭受重创后,官方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雷峰塔金碧辉煌,特别是黄昏时与落日相映生辉的景致被誉为“雷峰夕照”,成为西湖十景之一。
到了清朝末年,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变得岌岌可危。民间盛传雷峰塔的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市民们纷纷前往盗挖。终于,在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轰然倒塌,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当时杭州市民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大批军人打着官员的旗号在废墟中挖掘出砖经。最终,这部名为《宝箧印陀罗尼经》的经卷流落到了内蒙古,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这部经卷是卷轴装佛经,原卷文字多有残缺剥落。装裱后的经卷长2.11米,高7.3厘米。关于这部珍贵经卷为何会流落到内蒙古,却无从考证。据记载,陈邦直曾得到这部经卷,后来赠给了杉村勇造。杉村勇造是长期在华的留学生之一,他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兴趣和研究。至于这部砖藏经卷为何会在近代流落到内蒙古却没有任何记载。这些留学生在后来的侵华战争中均参与了战争或战败投降回国,已经难以一一考证。
这部经卷的流失和重见天日是一段跨越时空的历史之旅。它不仅记录了古老的佛教文化,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雷峰塔的倒塌虽然令人遗憾,但它留下的历史遗产和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和传承。陈邦直,这位清末遗老,曾在伪满洲国总务厅留下他的足迹。他不仅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更是“艺文志事务会”的重要成员之一。他与当时的一些文人共同创办了《明明》与《艺文志》两本杂志,由此,满洲文坛上出现了一个被称为“明明派”或“艺文志派”的作家群落。这些文学活动得到了某人的大力支持和资助,正是这位资助者使得上述两种杂志得以问世,此人便是城岛舟礼。
陈邦直获得经卷后,以其为蓝本,绘制了一幅山水画,画面中心是雷峰塔。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在这幅画后亲笔写下了《八声甘州》词两阙。他明确标注了创作日期为“宣统甲子年十一月”。
其中一段原文描绘了他对雷峰塔的深情厚意与深深遗憾:湖山清梦被陡然惊醒,灵光消逝无踪。想当年,雷峰塔初建之时,七层塔楼闪耀,六面玲珑剔透,如诸天花雨飘落,蛛网般的历史重重叠叠。然而胜迹终被消灭,暗淡的长空中,南湖的胜景依旧美丽,但雷峰塔已不复存在。他多么希望重新见到那突起的塔楼,在斜阳影里,能够再次欣赏那美景。
另一段则描绘了雷峰塔化为沙尘后的景象:镇南屏高耸的古老雷峰塔已化为沙尘,曾经独自支撑半壁江山的它,见证了世间的兴衰更迭。虽然灵迹能留千载,秀出锦衣城,但在劫难的修罗度之下,一切都化为乌有。他期待着有一天,突兀的奇景能再次出现,与窗横相对。那时将惊醒寒僧的禅梦,有如诸天龙象显现。
直到2002年10月,雷峰塔的重建工程竣工落成,那熟悉的雷峰夕照再次展现给世人。这一刻,陈邦直心中的遗憾或许得到了一丝慰藉。
陈邦直的故事与雷峰塔紧密相连,他的文学成就与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意息息相关。他的词作充满了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今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陈邦直和他的时代,更是为了铭记那段历史中的文化精神。流产网希望能为大家提供更多相关的信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