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普网】
近期,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教授在一场线上讲座中分享了他的观察与研究。他提到,这几届大学生所经历的青春岁月,因新冠疫情的阴霾而显得尤为特殊。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年轻一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在社会封闭的环境中常常感到学习动力缺失、生活乏味、社交障碍以及生命意义的迷茫。彭教授指出,面对这样的困境,大学生们需要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
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而不仅仅是短跑。在社会的赛道上,我们前期依赖体力,中期则考验脑力,而到了后期,心理韧性则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彭教授详细解释了心理韧性的三层含义。第一层是复原力,也就是从逆境中迅速恢复的能力;第二层是抗压力,面对长期目标时需要坚韧不拔的精神;第三层则是创伤后的成长与发展,即将逆境转化为成长和获益的机会。
如何提高心理韧性?彭教授认为,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关键。面对疫情防控、远程学习、就业压力等生活中的种种挑战,负面情绪在所难免。他提出了“八正法”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包括深呼吸、闻香、抚摸膻中穴等,使人们学会从负面情绪中超越自我。他还强调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它是提高心理韧性的有效途径。
严潇潇是某医学院校健康传播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身边的同学都非常优秀,让她在激烈的竞争中感到焦虑。疫情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倍增,面试受挫、简历被拒都是常态。对此,心理高级教师、国家卫健委心理治疗师曹大刚表示,大学生需要对自己有客观的认知,对职业方向有清晰的规划,避免盲目从众和急功近利。
曹大刚指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自负、自卑或急功近利等心理误区。他们或因过高的职业预期、或因自我贬低、或因短视行为而错失良机。大学生应合理调整职业预期,积极展示自己的才华,把每一次就业经历视为个人职业生涯的宝贵经验。他们还应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科学规划职业生涯,从而在疫情的冲击下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这场疫情不仅是对社会的考验,也是对每一个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我们需要学会在逆境中寻找成长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正如彭教授所说:“当我们把挫折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历练和过程时,我们就不会感到那么痛苦。”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挑战,找到属于自己的福流。在当下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就业的问题,曹大刚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强调,就业的成功并非只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机遇和用人单位的文化理念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找到一份完全满意的工作或许并非易事。对此,他建议,如果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必过于焦虑或抱怨。相反,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采取一种更为务实的态度,先就业,再择业或创业。
这样的建议并非消极妥协,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要知道,经验是职业生涯中的宝贵财富。通过先就业,我们可以积累实践经验,了解职场规则,提升个人能力。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工作机会,也能让我们在创业的道路上更加稳健。
抱怨和怨天尤人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相反,它们只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中,失去前进的动力。面对现实的挑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或许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就业环境或遭遇挫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积极努力,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流产网虽然为大家提供了信息的平台,但真正的成功还需我们自己去努力争取。
在此,我们感谢曹大刚的独到见解和【中国科普网】的信息传播。希望这篇文章能为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让我们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更加顺利。也希望大家能理性看待就业问题,把握机遇,积极面对挑战,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