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健康新闻 >

如何培养宝宝的专注力?这份育儿宝典送给你

  • 健康新闻
  • 2024-12-17
  • www.shiguanyingerw.cn
  • 健康新闻

作为初为人母的家长,面对孩子人生中最关键的三年,内心充满了各种期待和担忧。我们都在思考:在孩子探索世界的道路上,我是否做得足够好?她是否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她的专注力有没有受到破坏,学习能力如何?遇到难题时,她是勇敢面对还是选择退缩?为了培养出自信、健康、心灵富足的孩子,我们努力为孩子规划一个美好的未来。希望她能够拥有坚强的意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为善、自信大方,内心充满快乐与爱心。

事实上,孩子人生的头三年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还是人格的健全发展,以及智商和情商的全面提升,每一天都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阶段,孩子们经历着各种敏感期,这些敏感期的表现是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和接纳的。如果误将其视为孩子的不乖行为而严厉斥责,可能会违背孩子的天性,给她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们在0-6岁时,会经历口腔、手腿脚动作、语言、细微事物、肌肤触摸、执拗和完美、秩序、数学、绘画等敏感期。例如,出生不久的孩子可能会反复将物品放入口中,这是口腔敏感期的表现。家长应保证入口物品相对干净,并提供不同物品供孩子用口腔去探索。顺利渡过这个阶段后,孩子就不会再出现用嘴啃食非食物物品的行为。手的敏感期与口腔敏感期后期重叠,孩子可能会用手扔东西、抠小窟窿,甚至打人。这些都是手臂肌肉运动的练习。

当进入物权意识的敏感期时,孩子会表现出强烈的“我的”意识,不愿分享。家长应理解这是孩子对物品归属权的认知过程,而非自私的表现。顺利渡过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关键是尊重孩子的感受,不强迫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快乐而非失望。完美、执拗的敏感期也是孩子心理成长的重要阶段。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和感受,让孩子顺利自然地渡过各个敏感期。

有些家长错把知识灌输当作早教,用“教”的方法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实际上,三岁以前最重要的是心理成长而非知识灌输。这个时期应重视孩子的精神滋养而非物质满足。溺爱、以孩子为中心、不尊重她的内心感受等做法都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为她创造一个健康、和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育儿之道:以示范为先,理解孩子情绪为基石

许多人或许会对此观念产生质疑,但我要强调:教育孩子,示范胜于说教。初闻此道,我也曾迷茫,然而经过两年的观察与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孩子并非教出来的,而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学习的。

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为例,当客人与孩子打招呼而孩子没有回应时,我们无需催促孩子去回应,更不应指责。我们只需以示范的方式,用孩子的语气来回应,这样做并非“教”孩子如何去做,而是为他们展示一个范例。

再比如说,孩子在大约18个月的时候就可以开始练习穿鞋子。如果孩子穿反了鞋子,我们无需急着告诉他“左右错了”,而是平静地告诉他:“两只鞋可以换一下。”在我们这样的示范下,孩子很快便会掌握正确的穿鞋方法。

操作玩具时也是如此,我们只需展示出正确的玩法,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自我调整、自我探索。我们在一旁静静观察,不要在他们出现错误时过分提示或批评。否则,孩子将失去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如果我们总是替孩子完成一切,那么一旦我们不在身边,他们将失去方向。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孩子自我调整的过程,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尊重。足够的爱和尊重下,孩子甚至具备自我教育的潜能。

关于孩子的成长过程,我还想强调一点:千万不要使用学步车!学步车并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走路。相反,它可能会让孩子错过克服心理障碍、学习平衡技巧等重要阶段。因此我呼吁各位家长:务必让孩子多爬行!这是身体协调性、前庭神经发育的关键阶段。许多家长可能不知道,没有经过充分爬行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身体协调性不佳、运动能力受限等问题。因此家长们不要急于让孩子走路而忽视了爬行的重要性。

正确处理孩子的哭闹情绪也是养育孩子的重要一环。喜、怒、哀、乐等情绪是人类天生的表达。面对孩子的哭泣,我们需要耐心去感受他们的情绪而非一味地制止。哭是孩子内心矛盾和冲突的释放,我们需要接纳并理解他们的情绪。在共情的基础上,配合深呼吸可以帮助孩子更快地调整情绪。有些家长可能会认为男孩哭泣是丢面子的事而加以制止。但实际上,如果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无法释放悲伤、表达爱意,未来在婚姻中可能会面临沟通障碍。因此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接受孩子的悲伤情绪而非压制它。同样在处理孩子的其他情绪表达时也是如此需要我们耐心观察并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进而采取适当的引导和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五、为何两至三岁的孩子越制止越爱打人?因为他们正处于攻击行为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年龄段,大部分孩子会出现打人的现象。当成人试图制止他们时,往往会说“不要打人”“你怎么又打人了?”这样的制止往往无效,反而会让孩子认为他们的行为引起了成人的注意。实际上,攻击行为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他们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

孩子在这个时期正处于口、手和脚的敏感期,他们热衷于用这些方式去探索世界。咬人、打人和踢人等攻击行为就应运而生。他们可能还没有掌握有效的人际互动方法,当语言无法正确表达他们的思维时,他们可能会选择用身体动作来替代。有的孩子由于缺乏安全感,也会通过攻击行为来发泄不良情绪或引起父母的注意。

面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成人应该冷静处理,不要过度反应或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在孩子打人时,向对方家长和孩子道歉,同时抱住孩子,防止他们继续发生攻击行为。重要的是,不要强化这种行为,而是逐渐淡化它。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安慰和支持。

六、我们为何把孩子当作马戏团演员?因为某些家庭常常要求孩子表演以娱乐客人。这种行为并不尊重孩子的意愿和个性发展。

许多家庭在招待客人时,会要求孩子表演唱歌、跳舞等。这种行为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过于关注取悦他人,导致他们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内在能力。如果孩子不愿意表演,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不要强迫他们。同样地,当孩子在面对别人的询问时表现出害羞或不喜欢回答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感受,不要过分逼迫他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蹲下身子与孩子保持目光平行,以友善的方式询问他们的姓名。同时避免在孩子面前随意触碰他人或开不适当的玩笑。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他们的个性和意愿。只有这样他们的表现才会内外如一。

七、我们为何会无意中向孩子传递负面、消极的信息?因为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向他人诉说孩子的不足或缺点。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还会阻碍他们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在和孩子日常交流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信息传递方式——那就是话语。你是否意识到,你的话语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今天,我家的小宝贝自己吃完了一碗饭,我欣喜地告诉他:“你真勇敢!”他听后,眼中闪烁着光芒,明天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尝试自己吃饭。这就是积极暗示的力量,它能直达孩子的潜意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们也要避免使用威胁性的语言对孩子说:“再吵闹,妈妈就不要你了。”这种语言冷暴力,可能会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让他们产生恐惧和不安全感。相反,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去安抚他们:“请安静,妈妈爱你。”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感。

坚决避免说一些恐吓孩子的话,比如:“再吵警察就来了”或者“不乖就打针”。这样的威胁可能会让孩子在外出时变得胆小怕事。相反,如果我们以平和的方式引导孩子,他们会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孩子的语言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避免使用奶话,例如“脚脚”、“鞋鞋”、“吃饭饭”等。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应以标准、清晰的母语与他们交流。这样,孩子可以一次性学会标准的发音,避免浪费时间和精力。

对于代词的教学也不能忽视。许多孩子在两岁时分不清“你我他”。为了帮助孩子掌握这些代词,我们在和孩子交流时应尽量使用人称代词。当孩子正确使用时,我们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不要简单地命令孩子“听话”,而应让他们愉快地接受规则。规则应内化为他们的信念,伴随他们一生。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孩子盲目服从,而是让他们有智慧地顺从他人。当孩子遵守规则时,我们应尊重他们的自发探索行为,这样规则就真正内化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在处理孩子交往中的问题时,如抢夺玩具,我们应明确一个原则:谁的玩具谁就有决定权。成人不能强行把自己的孩子的玩具分给别的孩子,也不能劝诱他们分享。如果是公共玩具或游戏器械,谁先拿到或开始玩,他就有权决定是否继续或离开。我们应尊重孩子的物权,教会他们等待和分享,而不是强迫他们成为所谓的“大公无私”。

我们的语言和行为都会深深影响孩子的成长。让我们以积极的方式去引导他们,让他们在爱和尊重中成长。

下一篇:没有了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