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遭受校园内的委屈时,作为家长,首要的任务是鼓励孩子开口倾诉。许多小孩在校园生活中,可能因为年纪尚小,难以清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因为害怕而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可能隐藏着长期的精神压力。如果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情绪,这些委屈可能会留下心理阴影,对孩子的健康人格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家长需要耐心聆听孩子的委屈,引导他们表达出来,避免用讲理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家长容易陷入“讲理”的误区。这些道理可能会抑制孩子的表达,让他们觉得自己原本应该那样做,而不应该这样。换位思考,成年人面对类似情况也可能处理不当。孩子还在成长阶段,即使有些失误,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长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避免常说“你原本应该那样做”或“你以后应该怎么做”。
在情绪处理上,家长特别要鼓励孩子表达愤怒。愤怒是最容易被压抑的情绪,而压制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为了防止孩子对学校有负面看法,影响老师对孩子的态度,一些家长可能会压制孩子对老师的愤怒情绪,不鼓励孩子表达。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孩子长期压抑愤怒,可能会将愤怒转为内心深处积累的情绪,从“老师错了”变为“我错了”,降低自我评价,导致胆小和怠工,影响学习专注度。
如果确实是老师对孩子造成了伤害,母亲应该站在孩子一边,给予孩子强有力的支持,而不是顾虑太多,避免与校方接触。家长与学校的沟通是对孩子自尊的维护。但家长不必采取“讨理”的方式,要保持冷静的心态,让孩子清楚解决问题的状况,消除老师、同学们的误解对孩子内心的伤害。让孩子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并在解决“委屈”的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