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焦虑”,已成为当下社会的一个新词。这个词专门用来描述现代孩子们在沉重的生活和学业压力下,失去了多彩的童年生活,从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上海少工委最近公布了一项涉及万余名少年儿童的开心指数调查数据,令人震惊的是,随着年级的上升,孩子们的开心指数急剧下降。初三的学生们感到最不开心。在“学习生活”、“主题活动生活”、“团体生活”、“家中生活”四项评估中,“学习生活”得分最低,其中课业重和考试分数不理想成为主要原因。
对于孩子的童年,父母和老师是给予他们快乐还是焦虑,是包办一切还是引导他们独立、自主,如何定位童年的关键词,往往会对他们的一生造成重大影响。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水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水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缺乏爱正是我国当今教育的最大问题。为了获得好的成绩,一些学校让学生提前排练课堂表现、模拟与领导的对话,甚至引导孩子撒谎;在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一些学校违规大量刷题,布置大量作业,许多孩子因此严重睡眠不足……
再看看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呈现出两个极端。有的父母过分追求孩子的知识教育,却对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放任自流。孩子考试成绩稍有退步,就会遭到父母的责骂;即使孩子考了99分,也舍不得表扬。而在生活教育方面,许多父母包办一切,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样,在人格教育方面,父母也很少与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不善于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上。
“把童年还给孩子”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屡屡碰壁。有人认为这是学习压力造成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日本和韩国,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也很大,但他们却没有像中国孩子那样陷入“焦虑”。原因似乎有两点。学校教育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受行政部门领导的影响和干预较少,老师没有过多的非教学压力,这也使学生免遭各种形式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也有明确的方向,尤其是学校和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生活教育和人格教育。
与其每天喊“把童年还给孩子”,不如切实让孩子来主导自己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