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发的亚急性肠道传染病,尤其在学龄儿童中较为普遍。患者常在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病情轻重不一。虽然大多数病例在一周左右可治愈,但也有可能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脏病等严重并发症。手足口病的传染性较强,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被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物品以及患者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都可能成为传播源。那么,如何识别手足口病的症状并有效预防呢?
手足口病按症状轻重可分为五期。第一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的出疹,可能伴随咳嗽、流鼻涕、食欲不佳等症状。大多数病例在此期治愈。
第二期(中枢神经系统累及期)少数EV71感染病例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等症状。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危重病例中的重型,但多数可治愈。
第三期(心肺功能衰竭早期)多在病程五天内出现,可能出现心率、呼吸加快,出虚汗等症状。及时发现并适当治疗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第四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致死率较高。
第五期(恢复期)是病情逐渐好转的阶段。
至于预防手足口病,目前尚未有预防疫苗,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父母应关注孩子的营养摄入,增强抵抗力。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洁食物的习惯。及时消毒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物品。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儿密切接触。还需注意孩子的休息,避免暴晒,避免过度疲劳降低抵抗力。教会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正确的洗手步骤包括:湿、搓、冲、捧、擦。
手足口病虽然可能带来严重并发症,但只要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大多数病例是可以治愈的。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做好预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