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阶段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宝宝的消化能力尚未完全成熟,生长发育却迅速,对热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极高。喂养和护理的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腹泻的发生。身为父母,我们需要了解宝宝腹泻的多种原因,以预防人为因素引发的腹泻。
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如何区分腹泻与胃肠型感冒是一大难题。腹泻常常伴随感冒症状,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胃肠型感冒而延误治疗。关键区别在于:如果宝宝先吐后泻,粪便带有酸味并伴随轻度发热,应考虑为腹泻;若高热、喉痛、头晕、恶心等症状较为严重,则可能是胃肠型感冒。为了排除细菌感染的可能性,必要时可带宝宝去医院做粪便化验。
对于宝宝腹泻的治疗,"饥饿疗法"并不被提倡。一些家长误认为“不吃就不会泻”,但在宝宝发育的黄金时期,禁食会限制其营养摄入。腹泻期间,宝宝已经流失了大量养分,此时再限制饮食无异于雪上加霜,可能会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功能降低,从而使腹泻难以治愈。对于呕吐明显的宝宝,可短暂禁食6至8小时,期间以米汤、糖水或糖盐水喂养。对于无呕吐或呕吐不明显的宝宝,应继续喂食,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根据饮食习惯合理安排饮食,注意避免生冷硬食品。
当宝宝出现腹泻时,很多家长可能会盲目使用止泻药。感染性腹泻时,身体排放不洁甚至有害物质是一种保护机制。盲目使用止泻药可能会将病原体留在体内,加重感染。对于感染性腹泻,不建议过早止泻。
同样,抗生素的使用也需要谨慎。虽然细菌性腹泻使用抗生素是合理的,但对于非感染性腹泻(如消化不良),使用抗生素则可能无效,甚至带来耐药性风险或引发二重感染。宝宝拉肚子时不可随意使用抗生素。在特定情况下,如新生儿、婴儿或衰弱儿的腹泻、病毒感染且病情较重、粪便带有黏液甚至脓血等情况时,可考虑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