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位父母的育儿旅程中,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孩子应该在多大年龄和程度上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我曾有幸采访了人大附中的学生陈秀野的父母,他们培养出了一个独立、自立、自信的女儿。陈秀野的学习状态始终轻松自在,从不为分数所困,即便是在重大的考试中,她也总是镇定自若,充满信心。她为何如此自信?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父母从小赋予她的自主选择权。在选择中,她建立了自我评价,明白自己追求什么,喜爱什么,擅长什么。
陈秀野小时候非常喜欢洗碗,把洗碗当做一种有趣的游戏。当她大约五岁时,父母和她进行了一次认真的对话,给她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如果你愿意继续洗碗的话,每天晚上都要负责清洗餐具。如果不想承担这个责任,我们就不再让你把洗碗当做游戏。”她毫不犹豫地作出了选择:“我愿意负责每天晚饭后的洗碗。”父母尊重了她的决定,并让她明白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就这样,陈秀野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承担着家里晚餐后的餐具清洗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她学会了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她明白每一个决定都有其后果,因此更加珍惜每一个选择的机会。
许多父母更倾向于为孩子做出选择。他们觉得自己的眼界更为开阔,能更全面地看待问题,从而避免孩子遭受挫折。特别是那些自己经历过许多挫折、觉得人生失败的父母,更容易为孩子选择人生的道路。他们这样做的本质并非完全为了孩子,而是出于对自己过去错误和遗憾的救赎。他们可能会对孩子说:“孩子啊,爸爸妈妈曾经走错了路,希望你能听从我们的建议,走一条更稳妥的路。”
赋予孩子选择的权利,不仅仅是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承担责任,更是让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方向和目标。这样的孩子会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