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根据其独特的生化反应,被划分为六种生物型:Ⅰ、Ⅱ、Ⅲ、Ⅳ、Ⅴ及Ⅵ型。其中,致病力较强的主要为Ⅰ、Ⅱ、Ⅲ和Ⅳ类型。这些细菌根据其荚膜多糖的抗原特性,又可细分为a、b、c、d、e和f六个血清型。在所有的血清型中,b型的致病性最为强烈,其次是e型和f型。除此之外,根据细菌的外膜蛋白(OMP)也能进行分型。
值得注意的是,带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较无荚膜的菌株更具致病性。一种特定的细菌——荚膜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简称HiB),因其毒性而广为人知。关于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机制,我们的了解尚不完全。
这些细菌的荚膜在它们感染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荚膜能够帮助细菌抵抗免疫系统的吞噬作用,同时避免触发补体介导的裂解。相较之下,那些没有荚膜的菌株虽然侵袭性较小,但它们依然能够引发诸如厌炎等炎症性疾病。
无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更多地导致继发性感染。这类感染常常在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和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发生。感染后,人体会产生抗荚膜特异性抗体,从而获得保护性免疫力。这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和免疫反应,构成了流感嗜血杆菌感染的核心机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这一疾病的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