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试管婴儿技术 >

父母如何避免溺爱孩子?溺爱孩子有什么坏处

当我因追求知名度而奔波于中国台湾艺文界时,一家大报的家用版新闻记者在父亲节前夕对我进行了访谈。我们的对话主要围绕着我对于育儿理念转变的主题展开。我分享了自己如何从传统的全天候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为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质取胜,而非仅仅追求量的陪伴。尽管我做了很多解释,但这位新闻记者的关注点始终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你能因为无法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而感到愧疚吗?”面对这个问题,我最终提高了嗓门反问:“你们想要听到的答案就是这些吗?是的,我对孩子有愧疚感,而且是很深的愧疚感,你们满意了吗?”

当我出现在广播节目或电视栏目接受采访时,节目主持人也常常问及:“你能因为无法在家全心全意照顾孩子而感到愧疚吗?”甚至在公开电话提问环节,有些观众会情绪激动地指责我:“既然已经结婚生子,就应该全心全意地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你怎么能如此自私地只考虑自己呢?”

这些指责像是一种预言,束缚着所有中国母亲的心。许多妈妈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外出工作,她们对孩子充满了深深的愧疚。这种愧疚心理往往成为溺爱孩子的借口。

以郜妈为例,她的儿子小军在写完“我既懒散又调皮”一百遍后,把练习本交给了爸爸。爸爸疑惑地问为什么要签字,小军回答老师说这是父母宠出来的,需要父母签字承认错误。郜妈对此深有感触,她认为目前有一种病毒正在对孩子进行致命攻击,感染源只附着在父母和祖父母身上。被侵蚀后的孩子最严重的病情是——杀母弑父!

像疫情感染一样,去年全国各地发生了多起青少年杀害亲人事件。不同于其他案的是,这些凶手孩子的行为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指责,而被杀害的父母却未得到应有的同情,反而被指责为“养不教,父母之过”。

许多报道的焦点都集中在指责父母只忙于生活,忽视了亲职教育,导致了这些家庭悲剧。孩子们不仅不能体谅父母的辛苦奔波,反而以此作为仇恨的借口,让父母们感到无奈和困惑:

“我们做父母的到底错在了哪里?!”

在中国台湾,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一家小面店的孩子在结束兵役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父母建议他在早上店面不开张的时候卖早饭。孩子嫌弃老面店装修不够雅致,不愿做这种没有情调的工作。母亲无奈之下只能另租一间门店给孩子使用。孩子花费巨额装修费用,但不到三个月就因觉得赚钱太辛苦而不再愿意经营。父母为了帮助孩子,甚至自己早上卖早饭,下午晚上还要煮面卖。由于过度劳累,父亲差点病倒,最终只能放弃。

孩子并没有感激父母的艰辛付出,反而嫌弃他们只会做劳动力的工作。他想要做更轻松的工作,比如开出租车。父母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购买了出租车给孩子使用。但孩子在车上闲逛了半年,不仅没有赚到钱,还学会了玩牌,最后甚至输掉了车辆。父母看着孩子越来越不成器,伤心不已,困惑不解:我们小时候吃过很多苦,只想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多存一些钱,让他有更好的生活,但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身为父母,我们总想为孩子铺设一条平坦的道路,期望能让孩子少走些弯路,避免他们承受二十年艰辛闯荡的痛苦。我们是否曾意识到,过度的呵护和规划可能会让孩子变得过分依赖,失去了独立成长的机会?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要反思:作为父母,我们到底哪里做错了?

对于八年级的女儿,有时我真的想吐槽。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你们这些未曾育有子女的“八、九年级生”,似乎更关注父母为你们做了什么,而忽视了自己为父母付出了什么。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让我们感到担忧。你们是否知道,真正的成长意味着对自己和他人都有责任感?

女儿有时会反驳说:“你们这些父母不也在培育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吗?”她的话让我深思。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让孩子自己去处理他们自己的事情,如学业、人际关系等,而不是过度干预?我们是否应该给孩子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孩子?

我们应该为孩子设定一些基本的规则,例如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损害他人的利益等。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他们需要对父母抱有一颗感恩的心。每个孩子本质上都是善良的,他们之所以会受到影响,往往是因为父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和态度。

如今的孩子之所以会产生扭曲的心理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孤独。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他们往往无法在家中排解孤独感。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陪伴和关爱。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平衡工作和孩子教育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总是以工作忙碌为借口而忽视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的关键在于质量,而不是时间的累积。我们需要掌握对孩子态度的度,既要严格又要宽容,或许粗放型的管理方式更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好、身体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有责任心、有担当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成长环境吧!

下一篇:没有了

第三代试管婴儿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