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病症,其主要症状包括出生后不久出现的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呼气性呻吟等。该病症主要出现在早产儿中,特别是胎龄较小的婴儿。其根本原因是发育不成熟的肺和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导致的肺泡进行性不张和肺液转运障碍。病理特征表现为肺泡壁至终末细支气管壁上附有嗜伊红透明膜,也被称为肺透明膜病(HMD)。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呢?
一、产前预防
对于有可能早产的孕妇,在妊娠后期进行肾上腺皮质激素(ACH)的治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倍他米松和地塞米松等激素,能够刺激胎儿肺Ⅱ型细胞产生磷脂和小分子蛋白质,降低肺内毛细血管的透渗性,从而减少肺水肿,降低RDS的发生率。即使发病,症状也会较轻,能降低病死率。治疗时的供氧浓度不必过高,这样可以预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和晶体后纤维增生症(ROp)等并发症。对于孕妇的预防剂量,建议倍他米松或地塞米松各为24mg,分两次肌肉注射,间隔24小时。
二、产后预防
出生后半小时内给婴儿肺表面活性和物质也是预防RDS的有效方法。这种预防方法主要用于产前孕妇未作预防的婴儿。预防越早效果越好,最好在婴儿呼吸开始前或呼吸机正压呼吸开始前从气管插管内滴入。这样可以使pS在肺内均匀分布,降低R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由于pS能改善体内氧合功能,可以降低气漏和氧中毒的发生率。
三、联合预防
联合预防是指产前为孕妇使用ACH,产后为新生儿使用pS的预防方法。这种预防方法适用于两种情况:一是产前预防开始较晚,孕妇未到24小时已分娩;二是宫内窘迫严重的新生儿。动物实验证明,联合预防的效果比单独预防更好。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预防措施包括产前预防、产后预防和联合预防。这些预防措施的目标是改善新生儿的肺部功能,降低RDS的发生率,减轻症状,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我们也要注意到,并非所有的早产儿都会发生RDS,对于不发病的婴儿,过度的预防可能会增加费用并导致不必要的气管插管。在进行预防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