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叶音说名词解释(什么是叶韵说,叶韵说的主要错

  • 生活知识
  • 2023-05-18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什么是叶韵说,叶韵说的主要错误在什么地方

语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念起来就不和谐了.这个问题远在六朝的时候就产生了.当时的人,为了说明《诗经》押韵和谐,于是认为某字该改读某音,这就是所谓“叶韵”,或称“叶句”(叶xié,同“协”,就是和谐的意思.)到了宋代,有的人更全面采用“叶音”的办法来说明《诗经》的用韵.例如朱熹在注《关睢》第四章时说“采,叶此礼反;友,叶羽已反.”用浅显的话来说,朱熹的意思就是在这里“采”要读作“妻”字的上声,“友”要念作“以”字的声音.他在注《匏有苦叶》第四章时又说“友,叶羽轨反.”就是说,“友”在这里又要念作“委”字的声音了.这就是说,诗人把某字临时改读为某音,以求和谐.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照这样字音随着上下文变化,所规定的“叶音”是随意的,不规则的.这种错误,在於他们没有看到语言发展的事实,不知道古今的语音并不相同.清代古音学兴起以后,叶音说早已受到彻底批判,直到现在仍有人错误地沿用叶音说.,我们认为,在阅读古诗时,要了解古今语音是不同的,最好能有一些音韵学知识;在朗诵古代的诗歌韵文时,完全可以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来朗诵.我们不可能用古音来念古代的诗歌韵文,也没有必要;更不能采用前人那种改读韵脚的办法(即叶音),因为那是不科学的.

明末陈第彻底批判什么说

叶音说。明末陈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奠定古韵研究的基础,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提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成为古韵研究的开路先锋。

古文注音

“叶”指的是“叶(读协)音说”。由于汉语的不断发展,语音会随之渐渐发生变化,从六朝开始,当时的语音与《诗经》时代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渐渐发现《诗经》中的读音按当时的语音来读已经不押韵了,于是人们为了说明《诗经》是押韵的,就主观上改变了某些韵脚的读音。这是错误的主观做法,是不符合语音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从语音的流变去探究语音,而不是主观臆测。
你所说的“服,叶蒲北反”,应理解为“服”字在这里是用以叶音,读作“蒲北反”,即读若“佩”,我不知道你这句话的上下文是什么,这个读音肯定是错的,因为“服”与“佩”没有音同音近的关系、也不属于同一韵部,所以不可能用于通假字,所以二字的语音不可能互通。这也正是“叶音说”的主观性的代表做法,这个读音是错的。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叶音说”为什么是错误的

简单来说,现在读来不押韵的诗句,在其创作的年代,读起来是押韵的。所以解决不押韵的办法,只能是去考证古音,而不是将不押韵的字硬改成押韵。

古音学名词解释

古音又称上古音,指周秦两汉时代的汉语语音系统。研究上古音的资料主要有两方面①《诗经》、《楚辞》的押韵字,经书、子书中的韵语,两汉以前的韵文;②形声字的声符。古音学包括古韵、古纽、古声调三部分。对古韵的研究,宋代吴棫启其端,明末陈第批判唐宋学者的古诗叶韵(叶音)说,成为古韵研究的开路先锋;清初顾炎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奠定古韵研究的基础,他的研究成果反映在所著《音学五书》中;以后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江有诰等人,在顾氏的基础上加详、加细,大体上完成了古韵分部工作
补充
声调对读古书——特别是古诗词——是非常关键的。因为格律诗、长短句和散曲都是讲究平仄的。现代的北方方言——我之所以不说北方人,是因为西南的大片和江南的个别城市(如南京)说的也是也是北方话(下略称官话)——官话里的方言分支大多数是没有入声的。不是说入声字从语言里被删除了,而是派入了其他声调。认不清入声字就分不清平仄,那么作出来的格律诗就没有格律。

举例说明什么叫 叶音说 如何评价

“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

上古韵部的研究史

清以前的上古韵部研究(反对“叶音说”)
1。反对“叶音说”
对于上古韵部的研究,是从读《诗经》感到不押韵时开始的。《诗经》产生于先秦,随时间推移,语音发生变化。南北朝以后的语音已经与《诗经》时代的语音有明显差别。唐宋以后语音变化更大,但南北朝乃至唐宋时代,人们还没有确立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到押韵不和谐之处,就临时改读成自己认为合适的读音,把这种做法称为“叶音”、“叶韵”(“叶”也作“协”)、“取韵”。叶音说盛行于宋,吴棫《毛诗补音》是代表作,已亡佚。从朱熹《诗集传》注音中可以看到吴氏叶音的大致情形。至明末陈第才彻底批判叶音说,提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今语音不同说“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古音学的研究真正走上正确的道路。陈第是古音学的开路者。
2。上古韵部研究的开始
上古韵部研究最早的学者是北宋的吴才老。他创立“古韵通转”之说,但还未能离析古韵。最早离析古韵的人是南宋朝郑庠,他分古韵为6部,但不够科学。
清代上古韵部研究
清代是上古韵部研究的鼎盛时期,先后出现的古韵学家有二三十家之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和江有诰等。
顾炎武是古音学的奠基者,分古韵10部。(《音学五书》)
江永继承了顾氏的古音学,分古韵13部。(《古韵标准》)
段玉裁全面继承顾氏,江氏古韵研究成果,分古韵17部。段氏也把入声配阴声,相配的入声和阴声为一个韵部。如果把入声独立出来单立为一个韵部,则是26部,比王力29部仅仅少3部。段氏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等于运用这个理论对《诗经》韵字之外的所有汉字做古韵分部工作。(《六书音韵表》)
戴震采用阴阳入三分法,并且使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定古韵9类25部。(《声韵考》、《声类表》)
孔广森分古韵18部,比段氏增加1个冬部,提出阴阳对转理论。(《诗声类》)
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2部。(《毛诗群经楚辞古韵谱》)
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后来赞同孔氏冬部,总数为21部。(《江氏音学十书》)

上古韵部经过顾、江、段、戴、孔、王、江七家的研究,基本上已成定局。王国维曾对以上七家的贡献评论道“古韵之学,自昆山顾氏、而婺源江氏、而休宁戴氏、而金坛段氏、而曲阜孔氏、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廿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故训故名物文字之学有待于将来者甚多,至古韵之学,谓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也。原斯学所以能完密至此者,以其材料不过群经诸子及汉魏有韵之文,其方法则皆因乎古人用韵之自然,而不容以后说私意参乎其间。其道至简,而其事有涯;以至简入有涯,故不数传而遂臻其极也。”王氏的话虽未免说得过于绝对,但基本上反映了经过顾、江等七人的相继努力而将上古韵部建立起来的这一事实。自此七人以后至今,上古韵的分部很少有什么大的变动,所谓增加韵部主要是将入声韵从阴声韵部中分离出来独立成部,以与阴声韵和阳声韵相配。
清以后的上古韵部研究
上古韵部经过清人的辛勤研究,虽然大局已定,清代以后对上古韵部的探讨工作仍然没停止,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章太炎分古韵23部。
黄侃分古韵11类28部。此二十八部是在章氏二十三部的基础上吸收戴氏的一些部而成的,他说二十八部的确立“皆本昔人,未曾以臆见加入。”黄氏分部的最大特点是接受了戴氏的观点(阴阳入三分法,之前诸家大多为阴阳二分法)(《音略》)
王力在黄氏28部基础上,做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王力29部与30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冬部独立与否上,冬部与侵部合并就是29部,冬部独立就是30部。(《汉语史稿》、《汉语音韵》、《音韵学初步》、《汉语语音史》)
王力先秦古韵三十部具有很大普遍性,不仅适用于《诗经》,也适用于代其他诗歌韵文。《楚辞》的时代比《诗经》晚至少二三百年,在地域上也相差很远,但它们的用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先秦文献不仅诗歌押韵,连散文也押韵.《周易》大部分押韵,《老子》差不多全部押韵,其他各书也常有押韵之处。
罗常培、周祖谟分古韵31部。
【】
清代以后的研究只是作了一些局部性和性的工作,这些工作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对清人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发展,它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清人研究结论的严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今人的分部,罗常培、周祖谟与王力分部都比较合理。罗,周二人的分部与王力的差别实际很小,主要只是在祭、月二部的分歧上,而这两部的分合对上古韵部的系统并无多大影响。目前多数教材、辞书、专著都采用的是王力的分部。

叶音说的产生

把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了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梁末·沈重《诗音义》:《诗经·邶风·燕燕》第三章
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诗音义》“协句,宜乃林反。”
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第一个批判叶音说的是谁

陈第。
1、叶音说的本质是以唐宋音为标准来改读“风骚”的押韵以求和谐,这就严重背离了语音的历史发展规律。
2、陈第在《毛诗古音考·自序》中批判叶音说时指出,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是历史上第一个批评的。

叶音说的批判

《屈宋古音义·跋》“余少受《诗》家庭,先人木山公尝曰叶音之说吾终不信,以近世律绝之诗叶音者且寡,乃举三百篇尽谓之叶,岂理也哉!然所从来远,未易遽明尔,竖子他日有悟,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余于是默识教言。”
《毛诗古音考·序》“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王夫之继承了陈第的思想,并在《叶韵辩》中指出了“叶音说”的十种弊端,对此一一进行分析。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