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
月亮粑粑,
肚裏坐个爹爹,
爹爹出来买菜,
肚裏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绣花
绣只糍粑糍粑跌得井裏,
变嗒蛤蟆,
蛤蟆上树
变嗒斑鸠
斑鸠咕咕咕
和尚喫豆腐
豆腐一蒲渣
和尚喫粑粑,
粑粑一蒲壳,
和尚喫菱角,
菱角溜溜尖,
和尚上嗒天,
天上四只字,
和尚犯嗒事
事又犯得恶,
抓嗒和尚砍脑壳!
《月亮粑粑》是长沙人耳熟能详的童谣,相传为古人传下来的,一般是老人家哄小孩睡觉用的。月亮粑粑是指月亮,指月亮像饼。
粑粑在湖南方言中,粑粑的意思是饼。如糖油粑粑、南瓜粑粑等。
月亮粑粑则是指月亮;指月亮像饼。
民间童谣最初伴随神话产生,传唱于儿童之口。那么究竟什么是民间童谣?古人说“童,童子。徒歌曰语。”(《国语·晋语》韦昭注)“童子歌曰民间童谣,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杨慎《丹铅总录》卷二五)民间童谣发展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的,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诙谐幽默、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传唱在儿童之间的没有乐谱的歌谣。民间童谣的创作者未必是儿童,但不论是成人为儿童制作,或是本属于成人的歌谣,只要是被儿童所乐于接受或摹仿,活跃于儿童口耳之间的,都可以将它视为民间童谣。
,我们所理解的民间童谣是一种在民间广为流传、富有地方语言特色的口头文学作品,具有节奏明朗、韵律感强,短小精悍、幽默诙谐、琅琅上口、言语生动、直观形象等特点适宜孩子们学习和在生活中诵读。民间童谣所特有的文化性、生活性、审美性和开放性,不但易于孩子接受和理解,民间童谣教学的有效实施和推广更有利于达到民族文化传承和语言学习、艺术想象力激发、创作表达等多重效果。
民间童谣的主要特点是语言浅白易懂,节奏感强,能颂能玩,声韵活泼自然,句式短小生动,想象奇特幽默。民间童谣教学有利于培养孩子纯正高尚的道德情操、美好的情感、良好的行为习惯、丰富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民间童谣与童诗的区别民间童谣属于口头文学作品,有节奏明朗、韵律感强、言语生动、直观形象、能解和游戏进行等特点,而古诗词则文学性较强,讲究修辞,不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例如传唱于上海大街小巷的老民间童谣《笃笃笃,卖糖粥》“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蒲桃四斤壳。张家老伯伯辣辣坐,问侬讨只小花狗”,或者是著名的民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呀下不来。叫妈妈,妈不来,叽里咕噜滚下来”,其能颂能唱、易懂、可游戏等特点深受幼儿的喜爱。而适于儿童朗读的古诗即使是最浅显的无论是唐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还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等古诗对幼儿的理解水平还是有相当挑战性的。
民间童谣与儿歌的区别相对较小,儿歌可以说是现代版的民间童谣。但儿歌主要指儿童或少儿歌曲的简称,一般由专门的音乐创作人员创作。民间童谣一般是儿童传唱,但多数没有曲调,其一般由民间创作而来,一般没有作者记载,一首民间童谣的产生往往有一定的社会背景或情节,儿歌则现代性很强,但相比民间童谣少了民间特色。
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
童谣历史悠久,最早始于《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列子》中记载的《康衢童谣》,据说是我国传说中的圣人尧时的童谣。《古今事物考》说“《列子》曰‘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谣之起,自尧时然也。”有人认为《列子》这本书不一定可靠,只承认《国语·郑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才是真正最早的童谣。即使如此,童谣也有了近三千年的历史。在我国文学史上,能够与它比“老资格”的,就只有《诗经》中的某些篇章了。 综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在明代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不同程度地都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简直不相干;从明代开始,在继续发展政治性童谣的,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这时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我想,明以前大概也有非政治性的童谣,只是由于无人搜集记录下来,所以就湮灭了;即使记下来一点,也往往被附会到政治中去了。明代是我国资本主义因素大量产生的时期,当时有一批人,冲破宋元理学的束缚,思想比较解放。他们的视野扩大到了前所未及的许多领域,加上当时印刷业的兴盛,童谣的创作或收集也就有了较好的成绩。现存我国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 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此后,这方面的专集才逐渐多了起来。 从现有材料看,我国古代童谣大体上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状况乱世多,盛世少;王朝末期多,王朝早期少。像魏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元代,政治上黑暗,内外战争频繁,国家分裂,生灵涂炭,反映这一时期政治斗争的童谣也就比较多。在每一个王朝中,一般又是末期比早中期多,像秦末、汉末、元末.明末等时期,都是童谣大量流传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乱世和末世,政治斗争尖锐复杂,各种政治力量都努力表现自己,其中就包括用童谣为自己造舆论。所以,有着产生童谣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这时统治者的钳制力则相对削弱,使那些生产出来的童谣不至于全部被扼杀。新上台的统治者对那些替自己造舆论的童谣,固然会乐于保留,就是对那些诅咒被推翻的统治者的童谣,也往往持一种容忍的态度,甚至也乐于记录下来,以作为自己“顺乎天心,合乎民意”的证明。反过来,在每一个王朝的初中期,统治阶级的统治相对稳定,除了歌颂升平的东西之外,真正有战斗力的童谣就不容易创作和保存下来了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是洛阳的童谣,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东汉灵帝末年,群雄并起,京师震动。汉少帝和后来的汉献帝当时还是小孩,被迫逃离洛阳避走北邙山,后遇董卓军队。因献帝对应有法,董卓便起了废少立献之心。
不是的,确切的说应该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牡丹江是中国少数一个以江命名的城市,牡丹江其实是满语,翻译过来就是蜿蜒曲折的江,牡丹江的渤海曾经是渤海故国的都城,称上京龙泉府,夏季气候凉爽,有全国第一大的高山堰塞湖--镜泊湖,景色宜人环境优美,曾经同一首歌来牡丹江就把南拳妈妈带来特意为这首歌曲的所指地牡丹江演唱《牡丹江》,不知道这个回答满意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