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王戎是个怎样的人(《道旁李苦》王戎是一个怎

  • 生活知识
  • 2023-05-20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道旁李苦》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戎是一个遇事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人,能从细微的地方看到旁人看不到的东西,并能分析出相关的联系。

故事体现了王戎的聪明才智,也告诉我们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不能盲目追随他人,凡事都要多动脑筋,善于观察事物的客观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的道理。

相关轶事

景元四年(263年),钟会、邓艾等率军伐蜀,钟会在出师前过往与王戎道别,询问王戎有什么灭蜀的计策。王戎说“道家有句话叫‘为而不恃’,成功并不难,保持成果就难了。”次年,钟会叛乱失败被杀,大家都认为王戎有见识。

王衍曾拒绝品评当时在琅邪作郡吏的孙秀,而王戎却劝王衍给孙秀好的品级。到司马伦、孙秀掌权时,杀戮朝官,王戎、王衍得以幸免。王戎厌恶族弟王敦,经常托病避而不见,后来王敦果然起兵造反。他的有先见之明到了如此境界。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小朋友,在7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天资聪颖;他非常有领导才能,因为他的话令别人信服了,说明他从小就是个非常善于表达的人;在道路旁的李子不应该随便采摘,说明他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扩展资料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是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王戎是个什么人 王戎介绍

1、王戎(生于魏青龙元年,卒于晋永兴二年,233-305)字浚冲,琅琊临沂人。晋司徒、封安丰县侯。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为凉州刺史王浑之子。“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被认为是七人中世俗之心最盛的一位。

2、王戎自幼聪颖,风姿秀彻而身材短小。据说能直视太阳而不目眩。中书令裴楷称其眼“烂烂如岩下电”。曾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验之果然如此。与其父的朋友,年长其二十余岁的阮籍交好。父王浑死后,其旧部下赠钱数百万,王戎辞而不受,从此显名。钟会评之“裴楷清通,王戎简要。”

《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王戎是个怎样的人写一写你的看法和理由

王戎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的小朋友,在7岁的时候就能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天资聪颖;他非常有领导才能,因为他的话令别人信服了,说明他从小就是个非常善于表达的人;在道路旁的李子不应该随便采摘,说明他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

扩展资料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道理

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却认为李子必然是苦的。

王戎根据“道边”“多子折枝”事先判断出李子是苦的。启示我们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且有丰富的想象力;观察事物时要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王戎观察仔细,准确推理判断的赞赏之情。

你认为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

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好孩子。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烈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在观察事物时多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应该要向他好好学习。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袭封贞陵亭侯,成为大将军司马昭掾,累迁豫州刺史。参与晋灭吴之战,进封安丰县侯(人称“王安丰”)。治理荆州地区,拉拢士人,颇有成效,历任侍中、光禄勋、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左仆射等职。元康七年(296年),迁司徒。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坐罪免官,累迁尚书令、司徒公。大将军张方劫持晋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

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字浚冲,山东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从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掌握著东西两晋政府的政坛,有「八王」之称,与同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并称。王室与斐氏也有亲交,王戎的女儿及嫁给斐頠为妻。王戎的祖父,是魏朝的凉州刺使、贞陵亭侯,所以他自小便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在这样的影响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长大后的个性。

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戎,字浚冲,山东省琅琊林淅人。王氏一族在林淅是有名望的大族,从他的亲族辈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导、王敦,等人物,掌握著东西两晋政府的政坛,有「八王」之称,与同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并称。王室与斐氏也有亲交,王戎的女儿及嫁给斐頠为妻。王戎的祖父,是魏朝的凉州刺使、贞陵亭侯,所以他自小便生活在优渥的家庭环境中。在这样的影响之下,也可多少得知他长大后的个性。
  2、神童---王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篇.4】
  从此之后,王戎便被称为「神童」。另一件事发生在王戎七岁之时,据【世说新语】魏明帝於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闲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从这两篇中,对与王戎的描写当中,可以得知王戎的确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尽管可能说有点夸大的效果,不过也可以得知王戎真的自小便是一个聪明的小孩子,可谓聪明过人。在晋书本传又记载说王戎的眼睛特别炯炯有神,能够视目不眩,斐楷见了,大为惊叹说「容眼烂烂,如岩夏电」这就是说他的眼睛光彩有神。
  王浚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赏誉篇.6】
  在这一篇中所记载的正是王戎和斐楷果如钟会所料,成为当时西晋政坛上的要人了,也可看出其小时候的成就是不凡的。
  二、竹林七贤之列
  1、加入七贤
  在七贤当中,王戎的年纪是最轻的,他比山涛小二十九岁,比阮籍小二十四岁,比稽康小十一岁。
  王戎云「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德行篇.16】
  可以得知,在稽康受刑而死的时候,王戎二十九岁,则王戎九岁的时候便认识稽康,还交往甚密。王戎之认识阮籍是在十五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浑,官任上书郎与阮籍是同事并有亲交。王戎也跟著父亲住在尚书郎的官舍中,阮籍每一次来拜访王浑,谈不到几句话,就转到王戎的房间,这对忘年之交,一谈就是大半天。阮籍这样对王浑说「浚冲清俊绝伦,不是你比得上的。与阿戎说话,比与你说话来的有趣多了。」虽然这样,但王戎毕竟在气质上,抱负上与阮籍、稽康有很大的不同。
  2、七贤中的俗物。
  嵇、阮、山、刘在竹林酣饮,王戎后往,步兵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王笑曰「卿辈意,亦复可败邪?」
  【排调篇.4】
  在这一篇文章中,可以得知,王戎比起这几位前辈中,王戎少了他们的思想家,文学家的气质风度,相反的却充满了世俗的官宦之志,所以阮籍讥讽他为俗物。可是王戎也反驳的说像你们这样的人,还有谁可以扫你们的兴呢?可以知道阮籍、稽康等,这些人不管任何事情其实对他们而言都是无所谓的,也许我们可以知道王戎的性格中可能不是这样的人,在王戎的生长背景中,他是一个富家子,他有理想的抱负,他要晋升仕途,可以得知多少家庭的背景给了王戎影响。
  三、入世入仕
  1、宦海生涯,与世浮沉
  生在门阀世家,有深厚的家庭背景,自幼又被视为神童的他,又有官宦之志,很自然的便走入官场。魏甘露二年(西元二五七年),王戎二十四岁时,被司马昭争为相国橼(宰相的属官),而推举他的,就是那位司马昭前的红人钟会,钟会是明理派清谈的代表人物,基本上是反对七贤的,也就是他是稽康走上死亡之路,而身为「七贤」之一的王戎竟然接受他的举荐而为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戎的世俗性,使他在波澜起伏的政界中,几次化险为夷,而升到司徒的贵显地位,终以老官僚结束一生。
  2、由出仕看王戎
  对於王戎的出仕,其实也是不用过於讶异的,因为从王戎的生长背景来看,生於官宦之家的王戎,从小可以说是耳濡目染,应该也可以说是接受不少父亲的思想,也可以说是他看多了所谓的官场冷暖,王戎有他一套特殊的保身方法在这个浮浮沈沈的官海之中,也因为这样,王戎的避祸思想,也就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有著很大的影响。
  四、百善孝为先
  1、母丧之忧
  王戎、和峤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德行篇.17】
  在这一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和峤虽然遵守礼制服丧,比起王戎而言,王戎可以说是在精神上比和峤更加的悲伤,王戎的悲伤虽然不一定符合礼制,但并不是这样就是说他不够悲哀,反而在精神层面上,更胜过和峤一层。是一种精神上的极大悲哀,也就是说他的悲伤已经到了不能用行为去表现出来,甚至已经到了所谓的哭不出来的地步,或许样说有些的悲哀,可是在世说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的确是悲伤的过度。
  2、框世虚名与实至名归。
  在魏晋的风潮中,我们可以知道因为九品官人法的影响,因为有许多想要晋升仕途的士子,有很多的人,都有所谓的假孝、假慈、假悲、胜至於假义,已博取是世间的名声,来作为自己晋升仕途的途径之一。我们可以知道王戎这个人是一点都不做作,毫不虚假的放开自己的情感,不为世俗的眼光。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伤逝篇.4】
  我们可以看的出来,王戎是个重情感的人,不管对於初生之子,尽管初生之子对於王戎是没办法有所谓的感情可言,王戎却依旧对其子有深刻的感情,由此可知王戎是一个重情之人。
  五、俭吝
  (一)、吝啬之过
  王戎俭吝,其从子婚,与一单衣,后更责之。【俭吝篇.2】
  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俭吝篇.4】
  王戎女适裴頠,贷钱数 万,女 归,戎色不说,女遽还钱,乃释然。【俭吝篇.5】
  司徒王戎,既贵且富,区宅僮 牧,膏田水碓之属,洛下无比,契疏鞅掌,每与夫人烛下散筹筭计。 【俭吝篇.3】
  由这四则记录中,我们可以知道王戎极端的吝啬。
  六、明哲保身的老官僚
  元康九年(西元二九九年),王戎六十六岁,由於贾后想要专权,以致於发生了愍怀太子的废立事件,贵为太傅的王戎却始终保持沈默。第二年,赵王司马伦等又起而杀贾后,这时被视为贾后同党的数十个高级朝廷官员,也受到牵连而被诛杀,王戎的女婿尚书左仆射斐頠也是其中之一,王戎受到牵连,由於他的明哲保身,所以仅是辞职下野,而没遭到生命的危险。此后的八王之乱发生,晋王室面临著空前的危机,王戎虽然也被卷入这政治的漩涡中,但他却是学习著古代君子伯玉的榜样,尽量避免卷入这场风暴中,虚与委蛇周旋著。
  王戎一生,官运亨通,平步青云,位高爵显,身当国家重任,但却对朝政一无贡献,只是一味的逃避求荣,阿谀求全。对於王戎这个人而言,可惜的是他的以前的政治抱负,在他掌握大权时,却因为一味的避祸,而对国家、对人民,并没有做到贡献,十分可惜;我认为,这也许也是在乱世中一种生存的方式吧!就竹林七贤而言,王戎是有些愧於一个「贤」字的。因为王戎之於山涛皆为入仕之人,山涛虽有后人评「贰臣」,但他为官尽责、选贤与能,此番作为是有利於老百姓的,在这样的时代里,许多人在朝为官只为享受荣华富贵,而他愿意为老百姓的福祉努力实在令人感动,至少为魏晋政治这个黑暗期带来一丝的光亮;所以,相较之下,我是比较欣赏且认同山涛的方式。

历史上的王戎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王戎出身于魏晋高门琅玡王氏,自幼聪慧过人,监事过人在危难中曾亲自与乱军交锋,冒白刃之险,他始终谈笑自若,从未有害怕的神情。有时召集亲故宾友,以宴饮为乐。

简介

  1.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2. 王戎出身琅玡王氏。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最初袭父爵贞陵亭侯,被司马昭辟为掾属。累官豫州刺史、建威将军。后参与晋灭吴之战,吴国平定后,因功进封安丰县侯。在荆州拉拢士人,颇有成效。

  3. 又被征召为侍中,迁任光禄勋。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尚书左仆射等职,并领吏部事务。元康七年(296年),升任司徒。王戎认为天下将乱,于是不理世事,以山水游玩为乐。司马伦杀张华等,王戎因是裴頠的岳丈而被免。又起用为尚书令,再迁司徒。

  4. 张方劫持惠帝入长安后,王戎逃奔陕县。永兴二年(305年),王戎去世,年七十二,谥号“元”。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