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
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粤剧著名表演艺术家。1927年生。幼年在广州,澳门读书,13岁从舅母何芙莲学戏,初以小燕红艺名登台。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逐渐成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著。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拍影片80多部。1945年后,演出范围扩大到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一带,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组织“真善美”剧团,并参加拍摄《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1957年凭《卖荔技》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
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分会副主席,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其表演以细腻见长,勇于革新,继承前辈唱腔艺术并吸收兄弟剧种和西洋演唱技巧,形成“女腔”(“红腔”)。其音色清脆秀丽,行腔自然、婉转、丰美,真假嗓音能够巧妙结合,有“龙头凤尾”之誉,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近些年红线女致力培养粤剧新人,组建小红豆粤剧团和红线女艺术中心。她领导“小红豆”剧团,对粤剧艺术继续贡献力量。代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李香君》、《昭君公主》和现代戏《山乡风云》等。主演的电影名作有《秋》、《天长地久》现居广州,致力于推广粤剧艺术。
莫伯治先生的作品~一个漂亮的建筑~免费开放~周三闭馆~平时4点关门~~面积比较小。。环境氛围很好。。建议有空的话可以去逛逛~~
如果他们有空或者心情很好的时候,也许真的可以去吧。
,那样需要多少钱呢》
附参考
岭南文化地标
来到广东广州、深圳、东莞以及珠江三角洲内外各地,在广东或者其他岭南区域生活,你就不能不对岭南文化有所认识。岭南的过去和现在,都时刻在你身边,在你耳旁,对你潜移默化影响着。
所以,你需要寻找岭南文化的脉络,认识岭南文化地标。
一、岭南文明
千古文明--与中华文化休戚与共、同根同源、密切联系
●南越国遗址
●南海Ⅰ号
●岭南文化精神与鲜明特征--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二、岭南餐饮
●粤菜
●饮茶文化
●潮州工夫茶
三、岭南戏剧音乐与民俗艺术
粤剧
红线女 原名邝健廉,花旦,1927年出生,开平水口镇泮村人。
红线女艺术中心位于广州珠江新城。红线女之子马鼎盛,红线女的女儿红虹。
●广东音乐
●冼星海
“冼星海故居”的冼星海纪念馆湴湄分馆在冼星海故乡广州番禺区榄核镇。
● 岭南醒狮
●黄飞鸿
黄飞鸿纪念馆坐落在佛山市区中心、著名旅游名胜地祖庙的北侧。
●赛龙舟
四、粤绣(广绣、潮绣)
提到广绣,不可不提现年已71岁的广绣大师陈少芳。45年过去,陈少芳将半辈子的心血都融灌在广绣这一传统民间艺术之中,继承传统、融会创新,当年的大学毕业生,已成长为“现代广绣”的奠基人,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
许炽光
广绣大师、广绣行业里的“花佬”——许炽光擅长广绣传统技艺,是目前广州市广绣行业里头最广绣大师许炽光后的“花佬”(广州刺绣行业内,男工俗称为“花佬”)。
梁桂开
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称号,至今仍在广州绣品工艺厂有限公司任技术顾问,从事刺绣、带徒授艺等工作。
五、岭南建筑
●陈家祠
●岭南骑楼
●开平碉楼
●客家围屋
●佛山祖庙
●南海神庙
●广东四大名园 顺德的清晖园、佛山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
六、岭南工艺美术
●岭南画派
●端砚
●工艺美术
●佛山陶瓷
七、岭南人文足迹----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具备典型的岭南文化特征
六祖慧能
惠能(638年2月27日-713年),俗姓卢氏,河北燕山人(现今的涿州),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
六祖圣迹南华寺、光孝寺、国恩寺。
康梁(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故居,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银河村委苏村村,1858年3月19日,康有为诞生于此,至康有为时康氏家族已在此居住了五代人,康有为称之为“百年旧宅”。康曾于广州长兴里3号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
梁启超新会茶坑村故居坐落在美丽苍郁的凤山下,鱼塘、水网、沃野田畴环绕四周,大榕树、石板巷、青砖房有序分布,往来皆村野乡民,真淳古朴,这里便是梁启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学习的地方。
●袁崇焕、林则徐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为广东东莞和中华大地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他们将激励着无数的后来者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广东东莞是富于传奇的土地,虎门炮台遗址揭开中国近代史首页,具历史标志意义的林则徐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等古战场遗址。
●孙中山
孙中山故居是中山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南朗镇翠亨村,座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是孙中山长兄孙眉于1892年从檀香山汇款回来由孙中山主持建成的。
●黄埔军校
八、今日岭南人文--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今日岭南广东,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林则徐在广东东莞虎门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开篇第一页,深圳精神则象征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全新面貌。
●岭南新工业文明将载入史册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东莞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岭南新工业文明将载入中华史册。
潜藏工业古董老糖厂入围广东“百大新发现”。
番禺沙湾紫坭糖厂破旧的苏式厂房内,1952年生产的东德机床还在运转,1953年生产的苏联刨床依然“身体健康”。行走在如此破旧的厂房里,仿佛置身中国近代工业发展博物馆。
●富而思进、全球视野的富豪文化大省和草根文化大省给岭南文化带来新的活力
岭南广东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大省,经济总量第一,综合经济实力第一。随着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岭南文化在现代也显现出新的现象。
社会结构上,广东成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打工文化”、“新移民文化”都是在国内具典型意义的文化现象。岭南地区形成新的社会大融合的局面。广东的社会结构中出现了两个特殊的群体富豪群体和打工群体。这两个群体给现代岭南文化带来了新的意识文化和行为模式。广东已经成为中国的草根文化大省,岭南草根文化彰显着民间文化的活力。
《胡润富豪榜》发布的《2010广东地区财富报告》显示,广东10亿富豪达213人,居内地第一;平均财富47.5亿元,比百富榜平均财富高8亿多元;千万富豪达14.5万人,
其中,亿万富豪有8200人,内地排名第二。胡润表示,此次调查基本来自阳光富豪,估计隐形富豪人数被漏掉两倍。他的团队估计,广东拥有10亿元以上的富豪在700人左右。
他说,东莞最难调查,漏掉的比例或达到13以上。广东无疑已经成为富豪文化大省。
经过长期的沉淀,广东富豪文化不断涌现出新的积极的因素。富而思进、全球视野成为新中国企业家的精神风范。不论是先富起来的人们还是打工一族,都对现代岭南文化有着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演绎和补充。
在珠三角核心区的广州、东莞虎门、深圳、佛山顺德等地,首师冯兰的故事成为百姓乐此不疲的消遣。人们乐于接受富二代们全新的社会面貌形象――佛懒族群体。
冯兰身上凝合着京派、海派、岭南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理念、气质于一体,在改变别人命运的,也被改变。其不众多名门望族下一代事业的新希望和信心所系,也被誉为世界首师、豪门首师等。东方学者刻苦努力、潜心治学、求真和低调朴实的作风,被世界各地顶级私人幕僚圈所称道。冯兰除了钢琴教学质量和钢琴造诣广受赞誉,传奇般的社会与人文知识造诣也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冯兰的民间趣闻逸事,大多本地人不懂钢琴更没有见过她。
她已经成为这里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也给这里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
冯兰,生于北京,祖籍浙江。著名钢琴教育家、油画家、收藏家和哲学文化学者;致力于世界各地民族兼文化的交流、保护与抢救。冯兰在岭南民间的足迹最多,也是旅游踏访起来最具挑战性的。
冯兰足迹广州越秀区梅花村、沙面、西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珠江新城、小洲村、白云山、番禺、东莞虎门、深圳观澜高尔夫大宅、香港、佛山顺德、西樵山等。有传闻也有文章确认的,但比较可靠的应是通过冯兰钢琴工作室的助理丘桦进行安排。
在包容的岭南文化里,不论是先富起来的人们还是打工一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
找寻现代岭南的文化地标,感悟岭南即将走进历史的现代文化气息,需要踏访今天文化名人的足迹,他们是岭南文化鲜活的血液,也是岭南文化的魂。
刘斯奋,男,1944年1月出生,64岁,广东中山人,现任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届主席、省政协委员。刘斯奋长期担任宣传文化领导工作,在小说创作、学术研究、美术书法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其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曾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国画《万岳朝宗》被人民大会堂收藏。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丁凡,男,1956年8月出生,52岁,湖南澧陵人,现任广东粤剧艺术大剧院院长、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许钦松,男,1952年5月出生,56岁,广东澄海人,现任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东画院院长。
刘长安,男,1946年1月出生,62岁,山东龙口人,现任省文联第五届兼职副主席、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文联党组副书记。代表作有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电影配乐《新方世玉》、钢琴与管弦乐《珠江之歌》等。
李仙花,女,1962年7月出生,广东五华县人,现任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汉剧院院长。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自2010年12月起任中山大学校长。199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科院桥口隆吉奖。曾被评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钟南山,福建厦门人,出身于医学世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中国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领军人物。
后两者虽不是常被聚光的文化文艺人士,却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敬重。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岭南文化的精神特征――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与时俱进。
红线女艺术中心位于广州珠江新城,是一幢非常美丽的艺术建筑,是广州市政府为表彰红线女对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卓越贡献而投资兴建的。 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省市许多领导人、中国文艺界的许多名家以及各界嘉宾数百人前来出席落成典礼并参加市委、市政府主办的红线女从艺六十周年庆贺活动,在社会上造成强烈的反响。
红线女艺术中心
培训粤剧人才之所
红线女艺术中心是珠江新城一座非常美丽的艺术建筑,是广州市政府为表彰红线女对中华越秀文化艺术的卓越贡献而投资兴建。
医疗保健中心
1、南国红豆---王维有诗《红豆》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也许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诗,从古到今,一直被人吟诵,现在咿呀牙学语的小儿也会背诵。红豆在古时又被人称为相思子,王维这首诗,也有人以《相思子》为题。诗中的红豆,很多人没有见过,那确实是生长在南方的乔木,在汉代,这树就被人称为相思树。相思树结子红黑相间,艳丽光洁,仿佛用红珊瑚雕出的艺术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关于红豆有如下记载:“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这记载,不仅描绘了红豆的形状,还交代了相思树的来历。是一个女子在树下想念死去的丈夫,悲极而亡,这树,便被人称为相思树。20多年前,我曾在武夷山见过一棵树龄百年的相思树,采得一把红豆,还为此写过诗。
其实,古代诗人写红豆,不是只有王维。温庭筠就写过红豆诗,譬如他的《新添声杨柳枝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也是一首写男女恋爱的诗,诗中写到将红豆嵌在骰子中,引出相思入骨的感叹。
王维的《相思》,以红豆的意象为爱情象征,意思也到此为止。而后来人写红豆,则多表达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如:“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韩偓《玉合》),“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黄庭坚《点绛唇》),“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予个中人。(刘过《江城子》),“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赵崇嶓《归朝欢》),“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王沂孙《三姝媚·樱桃》)。这些诗句,比王维的诗包含的意蕴又进了一层。
王维的《相思》,在古人的吟诵中,也常常被用来抒发故国之思,引申出新的意境。王维这首诗,是送给当时的著名的宫廷伶官李龟年的,唐范摅《云溪友议》中有记载,安史之乱时,李龟年在流亡奔命途中唱“红豆生南国”,“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相思》为何使人如此伤感?不是因为爱情,在战乱中,诗中的景象使流亡者触景生情,忧君忧国,以至惨闷绝。
这样的红豆情思,到明末清初,又爆发了一次。那时,诗中的红豆寄托了明遗民悲凄的故国之思。这类红豆诗,写得最多的是钱谦益,他的诗文集中,有《红豆诗初集》、《红豆诗二集》、《红豆诗三集》,这些红豆诗,大多写得悲凉忧愤,譬如《辛卯春尽歌者王郎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第八首:“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与长安筵上人。”诗中所谓“天宝凄凉曲”,就是当年李龟年在流亡途中吟唱的红豆诗,借古喻今,咏红豆而怀故国,诗人的心思,不言自明。
2、,粤剧也有一个“南国红豆”的美称。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北京参加会演,周总理接见主要演员,并在座谈会上称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贴切、形象,说明了粤剧是南方的产物。
红派艺术是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红派艺术卓越的丰功伟绩和深刻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据考证,粤剧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由北方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唱腔,融汇珠江三角洲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以梆子、二黄为主的剧种。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全面改革,粤剧也从此打破了数百年来一直对外来剧种的过度依赖,开创并确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艺术,涌现出了如白驹荣、千里驹、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廖侠怀、白玉堂等一代宗师,现代粤剧由此开篇。红线女的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艺术花旦行当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的意义。红派艺术,在唱腔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梅兰芳唱腔、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再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身段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特别适合于表现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那富于韧性的品格。红线女的红派艺术,是经过70多年的长期舞台实践千锤百炼而成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脍炙人口,海内外广为传唱。粤剧也因红线女而被周恩来同志誉为 “南国红豆”!
其二、思想内容与时俱进。红线女名剧名曲的思想内容永远是引领着时代前进步伐、折射出时代光辉的!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饰演过《一代天骄》、《关汉卿》、《搜书院》、《昭君出塞》、《李香君》、《山乡风云》等众多剧目,她在其中担当正印花旦角色,剧中塑造的朱帘秀、翠莲、王昭君、李香君、刘琴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这些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典型,无不折射出为追求自由、民主、正义和妇女解放,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这种主题思想正切合了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启发意义。她的《荔枝颂》,更是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极致,众所周知,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荔枝是古今中外驰名的岭南佳果,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来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这既体现地方文化典型性,又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的作品,能不脍炙人口、广为传颂吗!《珠江礼赞》则是直接歌颂了广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行先试和辉煌成就,所以能引发人们的心声共鸣。
其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思想内容与时俱进,是红派艺术影响深远的先决条件。而红线女老师从艺70多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粤剧数量多达近百部,这在粤剧史上也是罕见的。红线女艺术中心在广州成立,对弘扬粤剧文化和红派艺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线女老师热心培养粤剧后人,当今许多著名粤剧演员,以及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其唱腔都源于红派艺术,以红派艺术为典范。悼念活动现场,众多粤剧名家、粤剧爱好者和社会群众自发参与,也足见红派艺术传遍万户千家、深入人心
1957年7月29日至8月10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
1985年,获美国亚洲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
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
1992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
2001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这是由美国纽约州文化事务部设立的,每年向在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亚洲艺术家颁奖。
2001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文化部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造研究成就奖”。
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
2010年4月7日,获“白玉兰”终身成就奖。
2010年12月21日,获广东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1年6月29日,获广东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2年2月27日,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1985年,1985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粤剧《花市》。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红线女入获奖之列。
1995年1月31日(农历乙亥年正月初一日),1995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演出节目广东粤剧《荔枝颂》(广东南方歌舞团舞蹈)。
2005年5月26日(农历乙酉年四月十九日),佛山电视台琼花艺术剧院成立。
佛山是粤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佛山电视台琼花艺术剧院是佛山市委、市政府为传承粤剧文化、振兴佛山粤剧、打造佛山城市文化品牌而成立的。成立庆典晚会于晚上在佛山市体育馆举行。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登台献艺,演出著名梅派剧目《贵妃醉酒》片段。粤剧大师红线女也出席庆典晚会。
2005年10月3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九日),“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第一场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
演唱会邀请京剧、粤剧等8大戏种的名家同台演出。演出节目粤剧《昭君出塞》。
2005年11月8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初七日),红线女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粤剧名伶、国家级艺人红线女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以表扬其斐然的艺术成就。这是在浸大举行的第四十六届毕业及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典礼上颁授的,典礼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暨浸大监督曾荫权主持。
2005年12月18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十八日),广州红豆粤剧团十五周年志庆暨马红艺术流派经典剧目展演举办。
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优秀流派艺术,建设一流的粤剧艺术表演团体,2005年12月18日至12月20日“广州红豆粤剧团十五周年志庆暨马红艺术流派经典剧目展演”盛大文艺活动在南方剧院举办。本次演出汇集了粤剧界倪惠英、欧凯明、曾慧、梁耀安、姚志强、卜灿荣、苏春梅、张雄平、杨小秋、叶蓓等多名粤剧演员和演奏员,其中上演的经典剧目《搜书院》、《关汉卿》已经多年未在广州舞台露面。本次庆典展演期间还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修改原有的马红流派剧目《苦凤莺怜》、《刁蛮公主戆驸马》在广州周边地区演出;邀请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录制马红代表剧目;重点组织《苦凤莺怜》的剧本修改和重排,为红豆团的丑生张雄平申报中国戏剧梅花奖;请红线女老师及著名演员谈艺术与人生。
2006年4月8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十一日),研艺粤剧音乐社举行“研艺爱心夜”义演。
研艺粤剧音乐社在吉隆坡市政厅视听中心举行“研艺爱心夜”两晚义演。红线女为演出站台。研艺粤剧音乐社的两晚义演受惠单位包括马来西亚临终关怀协会、爱心善终协会、慈爱福利中心及佛教慈济功德会。
2006年8月20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廿七日),陈晓明粤剧表演艺术感恩演出专场举行。
由广东粤剧院主办、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和广东八和会馆协办、广东粤剧院二团承办的“陈晓明粤剧表演艺术感恩演出专场”在南方剧院开场。阔别舞台20余载的陈晓明重新为戏迷演绎了代表作《搜书院》、《春郎削发》、《红梅记》、《红楼梦》等折子戏。广东粤剧界新人麦玉清、曾小敏等与其搭档表演。20多年前离开了粤剧舞台后,陈晓明曾从事饮食行业的经营。他表示,虽然离开了粤剧,但心里依然眷恋着它,如今能重新站在粤剧舞台上,陈晓明显得有些激动“我要多谢黎子流老长,没有他的支持演出就搞不成了!”而谈到举办这场演出的目的,陈晓明解释道一是为了筹款,帮助旧戏班老人解决困难;二是为了纪念他的恩师陈笑风和小结一下自己的艺术人生。当晚,除了数百位戏迷热情捧场外,从小就相识的香港著名艺人卢海鹏也专程赶来观看了现场演出。而一直以来给予陈晓明帮助的粤剧前辈红线女还到后台给予正在化妆的陈晓明以指导。
2006年9月6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十四日),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十周年庆贺活动举行。
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成立10周年庆贺活动“知遇之恩,知音之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发来贺辞美在人间;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为此次粤剧界盛会开腔献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赠送了一幅红线女肖像画的纪念品;全国人大华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广东省长卢瑞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等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2006年9月13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一日),南沙粤韵情 —名家粤剧粤曲欣赏会暨专题研讨会举行。
2006年9月13、14日,广东及港澳粤剧界的上百位知名人士齐聚南沙,参加“南沙粤韵情 —名家粤剧粤曲欣赏会暨专题研讨会”。
欣赏会上,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登台演唱粤曲《西楼恨》。原广州市长黎子流,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倪惠英、陈小汉、小神鹰等都有精彩表演。次日,年近八旬的粤剧大师红线女特意赶来参加研讨会,与会专家就粤剧发展中所面临的如何融入时代、如何提高艺术水平、如何改革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006年9月28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初七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成立仪式暨中秋茶话会举行。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成立仪式暨中秋茶话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出席并讲话。陈绍基指出,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成立以来,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以“繁荣”为宗旨,在“繁荣”上下功夫。这次成立“老艺术家之家”是计划开展的8项任务之一,目的就是为老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发挥余热的平台。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基金会董事长戴德丰,广东省政协秘书长、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杨懂,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文化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以及来自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等地的老艺术家共130多人参加了活动。
2006年11月26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初六日),在粤港澳“粤剧日”举行。
在广州,推广活动共组织了来自全市30多个私伙局及剧团近1000名演员在20多个演出点参加演出,活动将覆盖广州市中心城区越秀区的大街小巷。在主会场英雄广场,红线女以及倪惠英、郭凤女、梁耀安、曾慧、黎骏声等出席。红线女为启动仪式致词,而倪惠英、郭凤女等则会现场献演名剧选段,专业剧团还表演经典折子戏。,英雄广场四周还有设12个粤剧展示棚,展示粤剧戏服、道具、脸谱等,还有现场演示扎狮子头等。人民公园、海印欢乐广场等分会场也有各自的主题。而当晚在越秀区文化中心小剧场还有香港剧团的演出。在香港,自中午12时半至下午5时半,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各项精彩免费节目,包括飘色巡游、舞蹈表演、粤剧演出、粤剧戏服穿戴、名伶签名会、游戏摊位、展览等。除文化中心外,全港各区也举行响应粤剧日节目,计有粤剧、粤曲演唱会、展览、电影放映等。八和会馆于同日下午1时30分,在高山剧场剧院演出“古腔粤曲演唱会”。
2007年1月14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廿六日),历时10天的“走进新农村” —广州市艺术院团新春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在增城市文化广场以一场粤剧晚会落下帷幕。
在粤剧晚会中,广州粤剧团团长、当家花旦倪惠英为了让村民和农民工兄弟看到好戏,打破剧团的界限,和广州红豆粤剧团的著名粤剧演员欧凯明合作,联合演出了一段粤剧经典对唱《十绣香囊》;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老师,听说剧团要去农村演出,亲自打电话到市文化局要求参加演出,红老师说“我是人民的艺术家,一定要为人民演出。”当天晚上,红线女老师站在了增城人民的面前,显得很是振奋,她用悦耳动听的“红腔”表演了两首粤曲《珠江礼赞》、《荔枝颂》,掀起了晚会的最高潮。
2007年2月8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一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2007迎春茶话会举行。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在广州举行迎春茶话会。广东省政协主席、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基金会理事长戴德丰,广东省政协秘书长、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杨懂出席了活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等130多人参加了茶话会。
2007年4月11日(农历丁亥年二月廿四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广东省政协机关召开。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作了讲话,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梁国聚等出席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增补名单,聘任红线女女士为荣誉理事长,陈笑风先生为名誉副理事长。
2007年8月22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十日),澳门永乐戏院演出《山乡风云》 。
澳门永乐戏院由珠海粤剧团演出——现代粤剧《山乡风云》。演出由红线女任艺术总监,珠海粤剧团团长、红线女的入室弟子琼霞担任主演。
2007年11月19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初十日),佛山市粤剧曲艺促进会成立。
佛山市粤剧曲艺促进会在顺德成立。陈绍基、欧广源、黎子流、卢汉超、红线女担任该会荣誉主席,顺德戏剧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梁志成担任首任主席,顺德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廖宇光担任执行主席。当晚,位于北滘的顺德花博园曲艺群英荟萃,包括有来自新加坡、英国、泰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士、越南、巴西和广东省内各地粤剧曲艺社等海内外1500多名粤剧社团代表,他们在花博园一展歌喉,为佛山市粤剧曲艺促进会的成立表演助兴。
2007年11月28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十九日),广州红豆粤剧团2007年进京展演第一场。
演出粤剧《刑场上的婚礼》。
2007年11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月二十日),广州红豆粤剧团2007年进京展演第二场。
演出粤剧《关汉卿》。
2007年12月1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廿二日),2007年广东省粤剧大汇演举行。
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07年广东省粤剧大汇演”于12月1日至12月15日举行。开幕式在广州南方剧院举行,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等出席。主办方共选出最能代表广东粤剧表演艺术水准的26个剧团27个优秀剧目参演。参演剧目都是2001年以来创作或发掘整理、已公开上演的剧目,其中新创剧目约占三分之一,包括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粤剧剧本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这次大汇演分别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四个演区演出,其中有部分剧目在各个演区的文化广场免费演出。汇演期间,组织专家小组和观众评议小组进行评议,评出“优秀剧目奖”、和“组织奖”若干名,为全省各级粤剧团体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共创艺术精品的大舞台,推动粤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2007年12月28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十九日),粤剧电视艺术片《红线女心路之桥》首发。
粤剧电视艺术片《红线女心路之桥》举行首发式。该片以一个“桥”字生动地概括和展示了红线女的精彩艺术人生和名曲名段,并通过粤剧事业这座不朽的艺术桥梁,使她的一生和党、和祖国、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和她所深深热爱、也深深热爱她的这块土地融会结合的整个历程。
2008年1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二月廿二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2008年迎春茶话会举行。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在广州举行2008年迎春茶话会。粤剧老艺术家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出席活动的有广东省政协秘书长杨懂,全国政协委员、基金会理事长戴德丰,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陈笑风,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以及来自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等地的老艺术家共130多人。陈绍基在会上说,如今粤剧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演出市场活跃,一批中青年演员崭露头角。最根本的一条是粤剧界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也得益于广大老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新的一年,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将继续服务粤剧,为广东文化建设多作贡献。
2011年6月13日,深圳市粤剧团新版现代粤剧《风雪夜归人》,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剧场上演。
2013年11月28日,在广州粤剧团成立60周年的晚会上,红线女还在演出结束后登台演唱了《荔枝颂》,这也是她七十余载艺术生涯的一次公开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