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的,为什么呢,为什么全球要变成一个国家。单单我国就56个民族,俄罗斯100多个,各个国家民族之间有矛盾,先进和落后地区也有矛盾,打仗统一简单,统治均衡发展难,所以你说的根本不成立,因为没必要。
瞎扯淡,一次就够让整个世界的时序规则改变,各主要国家元气大伤,还三次。现在的战争能力三次世界大战足够把地球变成地狱了!!!!!!
统一战争
前238年秦王赢政亲政,经过三年多清除吕、嫪两大集团,放弃传统的蚕食战略,开始执行兼并六国、统一中原的战略,并确定对关东六国要各个击破的基本方针,经历了长期的争论和犹豫直至灭韩才统一了“重点打击赵、楚,先赵后楚,各个击破”的战略部署。统一战争先后16年,前期对赵作战9年,后期对楚作战5年,在灭赵的过程中灭了韩,在灭楚的过程中灭了魏、燕,灭齐,共经历四个阶段。
一、攻赵灭韩前236年乘赵军主力攻燕,南、北两路发起进攻,初战连拔9座城邑,其后赵王迁即位调回主力据守太行山,秦国因进一步处理吕不韦和助魏伐楚未能及时增兵,第一次攻赵结束并休战一年之久。前234年否定秦、魏联合攻楚后攻赵,桓齮统帅先会战平阳歼赵军主力,后遭李牧南下回援的连续重创,赵国取得防御的胜利。前233年仍由桓齮任统帅,经补充兵力重新发起进攻,不久因韩非入秦同李斯争论战略思想而意见不一,第三次攻赵被搁置。前232年准备南、北夹击邯郸,被李牧南下击退了北路军,然赵国的力量已消耗殆尽、灭亡只是时间而已,秦转移战略目标决定灭韩,灭赵问题自此被搁置两年。前231年韩王安献南阳,次年内史腾发起突然进攻,东方各国无暇且无力救援,前230年韩国灭亡。次年乘赵国地震灾荒,人心浮动,秦军从北、南两路发起进攻,李牧、司马尚依靠太行山和漳水、长城等有利地形条件,同秦军相持一年之久,赵王迁听信谗言杀罢将帅,前228年年秦军进克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赵公子嘉逃往代郡,自立为代王。自灭赵之后,统一战争遂成破竹之势,剩下的主要是对楚作战问题,秦军己不甚顾忌两面作战。
二、攻燕灭魏正当秦国考虑和选择下一步战略进攻的方向时,前227年燕太子丹“荆珂刺秦王”的冒险,极大地激怒了秦王政,次年王翦率兵攻克燕都,燕王喜逃往辽东郡并忍痛杀了太子丹向秦求和;在破燕之后于大举攻楚的,前225年秦将王贲率兵一部攻魏,魏国弃大梁外全部地区,退守孤城之内围困3个月,大梁城被河水冲坏,魏王假被杀降,魏国灭亡。
三、南下灭楚楚为秦统一战争中最重要的对手,灭楚作战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安排,前后历时5年,经历了序战、初战、决战和深入江南作战等四个阶段。前226年王翦大举攻燕的,王贲率兵一部南下击败楚军,夺取10余座城邑,取得了序战的胜利,目的为战略侦察和试探,确定灭楚所需的兵力,灭楚的任务交给攻燕的部队。前225年颇有轻楚之心的秦王派李信、蒙武率兵20万分两路攻入楚境,楚帅项燕见秦军来势猛而兵力不多,即抽部分兵力攻秦南郡,创造战机大败李信,初战以楚胜秦败而告终。前224年,秦王主动承认错误,以王翦为统帅、蒙武为副将发兵60万伐楚,楚以项燕为统帅率兵40万同秦军相对抗,展开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决战。王翦转攻为守、以逸待劳,楚军求战不得引兵东归,秦军乘势追击,杀项燕全歼楚军,次年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楚国灭亡。此后王翦经几个月的休整和准备,经过整整一年的苦战,陆续消灭了楚国在江南各地的残余势力,并降服了越君,彻底灭亡了楚国。灭楚作战,秦国作战兵力集中,目标明确,决心坚定,在战略和战役指挥上都比灭赵作战提高了很大一步;是秦统一战争中继破赵之后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作战,统一战争接近尾声。
四、扫除燕、代残余势力,东进灭齐,完成统一大业前222年王、蒙进军江南时,赢政以王贲、李信为将,率兵进入辽东,不到半年全部消灭了燕、代残余势力,燕、代灭亡;前221年王贲、李信、蒙恬等率兵从燕南部直插临淄,齐军几乎没抵抗行动,齐王建投降,齐国灭亡。
至此,秦统一中原的战争宣告胜利结束,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空前的大统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时间是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1. 导火索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
2.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简称WWI或WW1)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975年的越南统一战争是越南军民为了实现南北方的统一,利用美军撤出南越、南越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的有利形势,以北方正规军为主,在南越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于1975年3月4日发起的一场战争,它包括西原战役,顺化—岘港战役和西贡战役,经过55天奋战,于1975年4月30日,越南人民推翻了南越政权,实现了越南南北方的统一。
1973年初,“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巴黎协定”签署后,美国开始从越南撤军,并停止了大规模军事行动。但仍以“文职人员”名义在南越留驻2.4万多名美军,支持南越政府军扫荡。与此,美国还向南越政府提供大量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在南越附近地区保持一支相当规模的海空力量,频繁进行军事演习,企图阻止南越人民武装反攻和北越军队进入南方战场。
为了实现南北方的统一,越南军民利用美军撤出南越、南越政权面临严重统治危机的有利形势,以北方正规军为主,在南越人民武装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于1975年3月4日发起了“春季攻势”,连续进行了西原战役、顺化—岘港战役和西贡战役。经过55天奋战,共歼灭和瓦解敌军100多万人,推翻了南越政权,实现了越南南北方的统一。
西原地区位于南越中部,是北上岘港沿海、南下西贡平原的战略要冲,但这里只有南越2个师驻守,且兵力分散。北越军以此为初战方向,认为打下西原即可将南越军队一分为二,并可以西原为基地,南北机动,发展攻势。1975年3月4日,北越集中4个师兵力,开始对西原地区之敌进行分割包围,确定西原南部的邦美蜀为战役的主要突击方向。3月10日凌晨,北越军集中炮火突猛烈地轰击南越军队在邦美蜀市的机场、指挥机关和炮兵阵地,尔后步兵和坦克发起全线出击,激战至14日,攻克邦美蜀市。在北越主力部队的猛烈攻势下,南越军队惊慌失措,纷纷溃逃。北越军乘胜扩大战果,先后解放了福安、宁和、金兰湾、绥安、归仁和大叻等城镇。至4月4日,西原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万余名,并缴获大批作战物资,为尔后作战行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态势。
西原战役打响后,南越极为惊慌,迅速收缩兵力,准备固守顺化和岘港地区。这一地区与越南北方相邻,驻有南越5个主力师,并拥有火炮400多门、坦克和装甲车440多辆,作战飞机近百架。为了保证战役顺利实施,鉴于美军对北越军队南下攻势未采取大的行动,北越将全部主力部队3个军投入了南方战场。3月19日,南越人民武装积极配合北方军队行动,乘虚攻入广治市。两天后,北越军主力兵分北、西、南三个方向向顺化发起攻击,重点打击该市守敌的指挥所、机场及封锁海上退路。至25日,攻克顺化市,随后转兵进攻岘港。北越军相继攻占了岘港南面的广义、三岐、巡养三地,尔后全力逼近岘港市。在这种情况下,南越政府总统阮文绍下令固守城池,要求至少坚持两个月时间,以便调整兵力部署,伺机反扑。与此,调兵遣将,增援岘港守军。由于美军顾问临阵撤离,军心混乱,大批南越军向南溃逃。北越军抓住这一时机,大举向岘港以南发起进攻,29日便进占岘港市。此役,北越军共消灭和瓦解敌军10多万人,使该地区与越南北方连成一片,将南越军逼退至西贡一隅。
经过西原、顺化—岘港两大战役,北越军共歼敌40多万人,毁伤美援先进兵器近一半,缴获和毁坏南越军近一半的作战物资和补给基地,解放12个省,使南越解放区人口扩大到800万。,两大战役后,越南南方战场上的双方力量对比和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北越的根本变化。为此,北越制定了西贡作战计划,决定投入17个师的兵力与南越军队进行总决战,此次战役被命名为“胡志明战役”。
西贡是南越政权的首府,也是其兵力集聚的重镇,驻有7个师兵力。4月9日,北越军向西贡市外围据点的南越军发起攻击,南越军在飞机、大炮、永备工事的掩护下进行抵抗,北越军进攻春禄、藩朗的部队发展迟缓。于是,北越军变更部署,集中强大炮火轰击南越军防御阵地。南越守军损失惨重,军心动摇,被迫退却。北越军遂于4月16日占领藩朗,并于4月21日解放春禄,从而打开了通向西贡市的东大门。不久,便完成了对西贡的包围。西贡政权陷入混乱之中,一个星期之内连换三个“总统”。南越军队更是人心浮动,无心再战,纷纷准备后路。4月29日凌晨,北越军向西贡发起全面攻击,重点进攻市内的南越总统府、警察总署、总参谋部、广播电台和郊区的新山机场。经过1天激战,北越军相继攻克诺中、龙平、莱眺、富利、厚义、芹德等外围据点和基地。4月30日晨,攻入市区,展开巷战。4月30日中午,占领西贡全部市区。至此,越南统一战争结束。
北越取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利用了美军实行战略收缩的有利时机;是正确选择攻击目标,直指敌之要害和弱点,使敌指挥失灵,运输保障困难,进无力退无路,最终导致失败;三是乘势扩大战果,不给敌以喘息之机。利用敌调整部署、兵力收缩等时机,迅速达到作战目的;四是适时转换作战形式,敢于进行阵地争夺战、城市攻坚战、大兵团正规作战。在与美军作战时,主要采取袭击战这一作战形式。在力量对比发生根本变化时,适时将北方主力部队投入南方战场,进行战略决战;五是军事打击与政治瓦解互相配合;六是重视炮战和特工战。特工战是北越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任务通常是破袭敌指挥机关、水陆交通枢纽、后方补给仓库、小股部队。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而英国、法国、俄国和意大利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并导致了奥斯曼帝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四大帝国的瓦解,并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1914年8月—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是同盟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人受伤。
战争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比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帝国作战)。其中西线最惨烈,著名的战役有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
中国三次国内战争
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国民革命,亦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人民为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而进行的革命战争。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1927年,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大革命,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下曾经取得很大胜利。,1927年4月和7月,中国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先后背叛孙中山制定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遭到失败。
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下,攫取了全国性政权,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代表帝国主义和中国地主阶级、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对中国人民实行残暴统治。中国共产党为了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领导人民继续战斗,开始了土地革命战争的新的历史时期。
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1947年7月,解放军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接着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南京,基本宣告了国民党统治的覆灭。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军向全国进军途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
到1950年6月,残存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战场上的国民党军被全部歼灭,仅有少量逃往台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至此,解放军完成了解放全国大陆和近海岛屿的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第二次国共内战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扩展资料
国民革命,也称大革命,第一次革命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顺应世界潮流,适应时代步伐,着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并于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大会通过了《宣言》,孙中山就《宣言》的宗旨作了演说,并说明通过的《宣言》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对内推翻军阀,对外推翻帝国主义。
大会正式决定国共合作(孙中山采取党内合作,如共产党员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而国共合作所采取的方式就是党内合作。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以《宣言》发表为标志,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国共合作,增加了新的血液,加强了各革命力量的联合,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工农革命北伐革命兴起。
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以后,全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工农运动迅速发展;以五卅运动为核心的反帝国运动日益高涨;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而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的指使下,各派军阀之间混战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反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国民革命、百度百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百度百科--解放战争
从夏开始,至今大约四千一百多年。让我们先来宏观的看看在这漫长的四个千年中中国的统一与分裂的线条 夏, 16王,大约500年,联邦制的统一国体。 商, 17代31王,大约600年左右,联邦制统一国体。 西周,13王,257年,联邦制统一国体。 以上三代是中国第一种统一的国家形式。说她是联邦制,主要是诸侯国的军政自治权比较独立。也不是西方的松散联邦制。远古国家性质是一个专门问题,不想在这里拉扯过多。 东周,即春秋时代,25王,100余诸侯国,大约300余年。 战国,7大战国,30余小诸侯国,大约250年左右。 以上两段是中国文明发展的大黄金时代,是中国创立新型统一国家的过渡时期,而不是通常意义的分裂时期。 秦帝国,两任皇帝,15年,统一帝国。 楚汉相争,5年内乱(分裂)。 西汉, 15帝,215年,统一时期。 新, 1帝,15年,统一时期(后期三年内乱)。 东汉, 14帝,196年,统一时期(初期8年内外战争,后期24年内乱)。 三国, 60年,分裂时期。 西晋, 4帝,52年,统一时期(后期15年内乱)。 东晋南北朝,12帝,264年,大分裂时期。 隋, 5帝,39年,统一时期(后期3年内乱)。 唐, 25帝,276年,统一时期(中间及后期内乱大约30年)。 五代十国,52年,大分裂时期。 北宋, 9帝,163年,统一时期。 南宋, 10帝,157年,大分裂时期。 元, 13君,88年,大分裂内乱时期。 明, 19帝,294年,统一时期。 清, 10帝,296年,统一时期。 1840年后的160年,只算共和国50年基本统一,其余110年全部记为内乱、 外侮、分裂时期。 根据以上粗线条,中国前两个千年基本统一,后两个千年(秦帝国之后)中,统一时期为1215年,分裂内乱时期为785年(加上统一时期的中后期内乱, 大约800多年)。 从总的方面说,中国民族的统一占据了主流,分裂内乱终归统一。一个基本规律是,强盛的中国全部是统一时期,积贫积弱的中国全部是分裂内乱时期。世界上没有一个大民族象中国这样历经如此多的分裂内乱而每次都能整合自己,最终回归统一潮流!分裂势力在中国历史上没有成功过一次,中国的国土没有因为分裂内乱而永远丢失那怕一寸!不能不说,这是世界民族史的奇迹。 中国民族智慧中最为眩目的明珠就是统一意识。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将统一意识化做如此恒久的民族精神。
北宋统一战争,是宋朝建立后,对五代十国后期的割据政权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的统一战争?北宋为消灭藩镇割据,实现天下统一,采取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方略,举兵平荆湖,灭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实现了局部统一,这也是来之不易的?
北宋虽未完全统一中国,但它也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960年,赵匡胤以“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北宋王朝,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未变?
当时,除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辽政权外,尚有江汉的南平,湖南的武平,两川和汉中的后蜀,岭南的南汉,江淮地区的南唐,两浙地区的吴越,河东江州的北汉等割据政权?面对严峻局势,北宋统一战略是否得当便成为统一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为实现统一,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军制,发展生产,巩固统治?经过两年在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准备,确定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战略决策,决心袭占荆南和湖南,攻灭前?后蜀,攻灭南唐,灭亡北汉,通过战争创造统一局面?
962年,宋太祖部署兵力,选择荆?湖为突破口,挥师南下,统一战争开始了?
荆南和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要冲,南北相邻,又东临南唐,西接后蜀,南靠南汉?占领荆南和湖南,即可割裂江南诸国,为各个击破创造条件?
962年,湖南衡州刺史张文表兵变占领潭州?湖南武平节度使周保权向宋求援?宋太祖遂决定在出师湖南之际,假道荆渚,先灭南平高继冲政权,再接着灭亡武平周保全势力?
963年初,宋太祖命山南东道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湖南道行营前军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安?复等10州兵马,以讨张文表为名,借道荆南向武平进军?
接着,宋军到达荆门?慕容延钊一面殷勤招待荆南使者,一面密派李处耘率数千轻骑乘夜向江陵急进,乘高继冲惶恐出迎之机,迅速抢占城内要点,高继冲被迫请降,荆南政权遂亡?
之后,宋军继续水陆并进,经三江口澧州南等作战,歼灭湖南兵,占领朗州,俘周保权,湖南周氏政权遂亡?
宋军并灭荆南和湖南,使北宋势力伸入长江以南,切断后蜀与南唐之间的联系,为尔后入川灭蜀,进军岭南南汉和东灭南唐创造了有利条件?宋太祖灭荆南和湖南后,占据长江中游战略要地,切断了后蜀与南唐的联系,遂策划攻蜀?令张晖为凤州团练使,得蜀国虚实及山川险易;加紧制造战船,训练水军;命诸州造轻车,以供山地输送之用;设西南面转运使,做攻战的物资准备?
963年11月,宋太祖发兵5万人,分两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彦进为西川行营凤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北路步骑3万人,自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令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归州路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东路步骑2万人自归州溯江而上?两路分头并进,直指成都?
后蜀主孟昶为抵御宋军,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率兵3万人自成都北上,扼守利州?剑门等要地;另以韩保正?李进为正副招讨使,率兵数万趋兴元,加强北面防御;东面仍由昭武节度使高彦俦等扼守夔州?
12月中旬,宋北路军进入蜀境,攻克兴州,败蜀军7000人,继克石圌?鱼关等20余城寨?蜀将韩保正闻兴州失守,弃兴元,移师西县,以数万人依山背城,结阵自固?
宋马军都指挥使史延德率军乘胜进攻西县,击溃蜀军,擒获韩保正?李进等人,继而穿越三泉,直趋嘉川,俘杀甚众?
韩保正和李进的余部为了阻宋军南进,烧断栈道,退保葭萌?此时王昭远?赵崇韬率军据守利州城及其以北的大?小漫天寨诸要点,阻击宋军?
利州在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地形险峻,是入蜀的咽喉要地?王全斌鉴于栈道断绝,难以直进?命崔彦进率兵一部抢修栈道,进克小漫天寨;自率主力由嘉川东南的罗川狭径迂回南进?两路军于深度,即小漫天寨南嘉陵江渡口会师,并夺占桥梁?又分兵三路夹攻大漫天寨,大败蜀军精锐,俘义州刺史王审超等?
王昭远?赵崇韬率兵出战,三战皆败,遂于桔柏津渡江,焚浮桥,退保剑门?宋军占利州?
12月下旬,刘光义率东路军,入三峡,连破三会?巫山等寨,杀蜀将南光海等,擒战棹都指挥使袁德弘,歼灭水?步军1.2万余人,夺战舰200余艘,乘胜向夔州急进?
夔州为巴东之咽吭,蜀军于城东设锁江浮桥,上置木栅三重,夹江列炮,防御甚严?刘光义军进至浮桥东15公里处,为避实击虚,舍舟登陆,夺取浮桥,水陆配合,一举攻破蜀军防线?
夔州节度使高彦俦认为宋军涉险远来,利在速战,当坚壁固守?监军武守谦不从,率所部千余人贸然出战,大败而归?宋马军都指挥使张廷翰率军追击,突入城内?高彦俦力战失败自焚?
宋军占领夔州后,沿江西上,收降万?开?忠等州,直逼成都?
965年正月初,孟昶闻王昭远等败,惊惧之余,遂命素不习武的太子孟玄喆为元帅,率甲兵万余,增援后蜀的重要屏障剑门?此时宋北路军已占剑州以北的益光?
王全斌知剑门天险,不易强攻,命史延德率兵一部,经城东南来苏小径迂回至剑门南,自率主力从正面进攻?
王昭远闻宋军将至,仅以偏将守剑门,自率主力退保汉源坡?宋军前后夹击,速克剑门,并趋汉源坡?王昭远惊惧,战守无方?赵崇韬布阵迎战,战败被俘,损兵万余?王昭远亦被宋追兵俘获?
宋军乘胜占领剑州?孟玄喆到了绵州,闻剑门已失,弃军仓皇逃回成都?宋军两路先后进抵成都?孟昶见大势已去,乃降,后蜀亡?荆湖?后蜀灭亡后,南唐?吴越臣服,唯南汉主刘鋹拒绝臣服宋?969年,宋太祖以右补阙王明为荆湖转运使,做出战南汉的物资准备?
970年,宋太祖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率由各州自行组成的地方军队长驱南下,中间突破,直趋贺州?潘美声言沿贺水东取兴王府,以诱歼南汉军主力?南汉主刘鋹派大将伍彦柔率舟师溯郁江?贺水西上增援?
9月,宋军围困贺州,随军转运使王明率护送辎重卒百余?丁夫数千,挖土填堑,直抵贺州城下?宋军伏击取得胜利,杀伍彦柔,占领了贺州?
宋军占领贺州后,潘美为诱南汉军主力北上,乘机歼之,遂扬言顺流东下,直趋兴王府?
刘鋹急忙起用被解职多年的宿将潘崇彻为马步军都统,领军3万人,北上截击?潘崇彻进抵贺江,适逢潘美率军西进,遂拥兵自保?
10月,宋军于昭州西南败南汉军,昭?桂二州刺史弃城遁走,宋军遂得二州?宋军继而转兵东向,11月攻克连州?12月,宋军直逼兴王府的北部咽喉要地韶州?
南汉都统李承渥率兵10余万,于莲花峰下,以“象队”置阵前,每象载十数人,皆执兵器,梯次向宋军推进?宋军设拒马为障,以强弩猛射,象中箭回奔,反践南汉军?宋军乘势冲杀,俘斩数万,遂取韶州?
971年,宋军攻克英?雄二州?随即进至马径,以火攻破南汉招讨使郭崇岳6万兵?宋军乘势急攻,大败南汉军?郭崇岳死于乱军中,刘保兴逃归兴王府?宋军兵临城下,刘鋹被迫出降,南汉亡?
在此战中,宋军长驱直入,运用奇兵设伏?弩射象阵,火攻栅栏等战法,逐次攻破南汉军防线,直捣其都城,迫其投降?
宋灭南汉后,南唐后主李煜,表面上臣服以求自保,暗中却加紧备战?以防宋军进攻?
宋太祖志在统一江南?经两年准备,于974年9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为升州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偕都监潘美,统领10万大军出荆南,调吴越军出杭州北上策应;并遣王明牵制湖口南唐军,保障主力东进?
10月,曹彬率军顺长江东下,水陆并进,攻破池州,占领采石?于11月,在采石架通长江浮桥,保障大军渡江,继续向东推进?
975年,宋军破溧水,继与10万南唐军激战于秦淮河,大败南唐军,直逼江宁城,在西路王明军和东路吴越军配合下,全歼南唐神卫军都虞侯朱令赟率领的10万救援军,于11月攻破江宁?李煜降,南唐灭亡?
此战是继晋灭吴之战和隋灭陈之战后,我国战争史上第三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宋军在长江下游成功地架通浮桥,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使大军克服天险,分兵击破南唐守军,攻占江宁,迫降南唐?
历史再一次证明,在南方作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水军的较量?水军强大并预有准备者,赢得战争的胜算会更大?晋灭吴?隋灭陈都是如此,宋灭南唐也是如此?南唐后主李煜过分依赖长江天险,
欲以“坚壁以老宋师”的防御战法,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时机,终于失败?
976年8月,宋太祖准备收复燕云?正在他调兵遣将之时,不料宋太祖去世,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因国丧之故,遂于12月召回北伐之师?至此,宋太祖遣军进攻北汉的战争,均因辽军援阻,最终未获成功?
宋统一江南后,实力倍增?宋太宗继承太祖赵匡胤的未竟之志,决意继续攻北汉?
979年初,宋太宗采取攻城阻援的作战指导,命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军攻太原;命云州观察使郭进为太原北石岭关都部署,阻击从北面增援的辽军;命田仁朗?刘绪负责侦察太原城四面壕寨并检查攻城的各种器材;命孟玄莆为兵马都钤辖,驻泊镇州,阻击从东面增援的辽军;命河北转运使侯陡?陕西北路转运使雷德骧分掌太原东?西路转运事,并命行在转运使刘保勋兼任北面转运使;宋太宗亲率主力一部出镇州,牵制幽州的辽军大规模西援或南下?
2月,宋太宗率军由东京出发,3月进至镇州,分兵攻盂县?沁州?汾州?岚州等外围州县,以牵制这些地区北汉军对太原的增援?
北汉主刘继元闻宋大兵压境,急遣使赴辽求援?辽帝命南府宰相耶律沙为都统,冀王敌烈为监军,率兵援救北汉?耶律沙打算等后续部队到齐后再战,敌烈等认为立即进攻有利,于是在白马岭抢先渡涧进攻宋军?
郭进军乘敌烈部半渡,突然出击,斩敌烈等五员大将,歼万余人,辽军余众仓皇逃走?此时,北院大王耶律斜轸率军赶到,万箭齐发,宋军方始退?
北汉派人向辽求援,但使者被郭进军捉住杀掉?北汉潜师出击,又被宋军击败,遂据太原城固守?
宋军打援获胜,乘势全线进攻?4月,宋军攻下盂县?隆州?岚州等地区后,宋太宗率军至太原,以数十万大军,集兵围城?宋太宗巡城抚慰诸将,并致书招降北汉主刘继元,但被拒绝?
5月,北汉主刘继元在外无援兵,内无斗志的情况下,出城投降?北汉灭亡?至此,北宋统一战争以消灭北汉之战的胜利而结束?
北宋在削平南方诸国后,按照先南后北?统一中国的战略,收复幽云便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之上?后于1004年12月,宋辽讲和,签订“澶渊之盟”,双方约为兄弟之国,承认边界现实,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从此,宋辽两国维持了100余年的和平通好关系?
北宋虽未完全统一中国,但也实现了局部统一?结束了自唐朝中叶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