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30日 出生于重庆,汉族
1959 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文系,分配到外交部。外交部安排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再读3年翻译班(研究生)
1961 借调到团中央国际联络部
1961—1965 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布达佩斯),任代表翻译
1965—1971外交部翻译室
1971—1977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三秘、二秘
1978—1979 外交部北郊干校劳动1979—1983 外交学会欧洲处
1983—1985 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一秘、处长
1985—1989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1989—1990 中国驻比利时王国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首席馆员
1991—1994 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
1994—1995 中国驻荷兰王国特命全权大使
1996—1998 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常驻代表、特命全权大使(1996年8月提为副部级)
1998—2003 中国驻法兰西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3.6.27—希拉克总统授予荣誉勋级会大将军勋章
2003. 7— 2008.4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
2003. 12.12—国际展览局主席
2005.3 —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2008年4月30日卸任外交学院院长
1950年回国。195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2年9月至1965年4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1965年4月至1974年3月为外交部翻译室、美大司科员。1974年3月至1977年9月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部党组成员。1977年9月至1978年11月在外交部“五七”干校劳动。1978年11月至1979年3月在外交部待分配。1979年3月至11月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79年11月至1984年3月在外交部待分配。1984年3月至1986年4月任中国日报社副总、编委会委员。1986年4月至1989年5月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1989年5月至1994年3月任铁道部外事司司长。1994年3月至1998年6月任铁道部对外合作司司长、部港澳台办公室主任(其间1994年12月当选为部侨联副主席)。1998年6月至1999年7月任铁道部国际合作司司长。1999年7月起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专职副主席、党组成员。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是中共第十届、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
2011.9.28当选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侨联顾问。
幼时的一场触电事故让他永远失去了双臂,但他以脚当手用脚写字,用脚教书,用脚撑起幸福的家庭。他的事迹感动大江南北成千上万的人,几十本荣誉证书见证着他用脚大写的人生。
没有手,他用双脚大写人生
□李厚安
在黔西北的织金县城,没人不知道贵州省煤田地质局一七四队子弟学校的刘建超老师。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个用脚教书的人,还因为他的课余辅导班效果很好。采访刘建超的那天是周六,深秋的阳光灿灿烂烂地洒在他和学生们的脸上。,往事不堪回首,一旦穿越时空回到从前,他的心情无法不沉重起来。
触电,让他失去双臂
刘建超生于1961年,他的父亲刘汉文是支持三线建设从上海来到贵州都匀的,其后转战六枝,在贵州省煤田地质勘测公司机修厂任会计。六枝的生活虽然难以与大上海相比,有爱相伴,一家人其乐融融。,灾难的降临是不会提前发出通知的。1965年的一天,4岁的刘建超和小伙伴们在机修厂玩,机修厂80千伏安变压器放置在地上,好奇心驱使他爬上变压器去摸瓷瓶,一下就被吊在高压线上。幸亏附近地里有农民惊呼,电工飞速关掉闸刀,然后用木棍把他挑了下来。支持三线建设的队伍里什么人才都有,机修厂就有一位转业军医,他把刘建超放在木板上做人工呼吸,十多分钟后,刘建超“哇”的一声苏醒过来。
当时只是双手8个指头被烧坏,但在安顺医院却无法施行手术。父亲一路抱着他咣当咣当地乘火车赶到上海广慈医院时,双臂早已坏死,如果毒素侵入体内,将性命难保,只得做截肢手术。就这样,刘建超永远失去了双臂。
数十年自强路
没有了手,别说读书写字,连走路都失去了平衡,刘建超常常摔跤,但他天性好奇,到处乱跑。一次摔倒后脸是朝下的,他自己想办法翻转身子,脸朝上仰躺之后,他把双腿抬高,然后用力砸下,让身子弹坐起来,再把一只脚蜷起来,艰难地站起。
6岁时,刘建超在位于盘县刘官屯的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子弟学校上学了。小学一至三年级,他没法写字。在课堂上翻书靠的是嘴,口水常把书打湿,考试时,采取口答的方式。到四年级时,课程越来越重,不写作业,忘得太快。于是用嘴咬住笔练习写字,口水便流到本子上,搞得写的字模糊不清。距离太近,眼睛受不了,牙床也非常疼痛。他便练习用脚写字,由于脚趾头短,连笔也夹不住,他就反复练习夹笔,在家练、出外玩时也用木棍练。一个多月后他的脚趾头终于能夹住笔了,这使他兴奋异常,哪怕用脚写字不够灵活,字东倒西歪,但毕竟能够用脚写字了。当他悄悄练了两个多月,向老师交上用脚写成的第一次作业时,老师惊讶了,老师拿他的作业给每一个同学看“同学们,这是刘建超用脚写的!”自尊心很强的刘建超在老师的表扬声中泪流满面,这是莫大的鼓舞啊!以后当他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不断得以克服时,刘建超说,总会想起表扬他的潘文彩老师。可惜,在他小学还未毕业时,潘老师就调走了,至今没有她的消息。
能用脚写字,解决了刘建超学习上最大的难题。他跟着父亲的单位从盘县到织金,以优异的成绩读到高中毕业。1978年,17岁的刘建超参加高考,当时织金县100多个考生,只有5个人上线,刘建超远超录取线,但无法通过体检关。他的父亲便跑到省招办,要求特殊对待,让刘建超的弟弟陪读,但省招办没有同意。第二年,刘建超又参加煤田地质系统的技校招考,远超录取线,但还是不能通过体检关。
看着自己的同学——考取的读书去了,没取的参加了工作,刘建超非常苦闷,难道自己就是废人吗?
在家闲着,无形的压力一波波袭来,1980年,刘建超要求到一七四队的子弟学校义务劳动。学校当时安排他打铃,他做得非常认真。看到老师们忙,他练习用脚帮老师们在钢板上刻蜡纸,难度可想而知,但有写字的基础,自然难不倒他。有老师请假时,他便自告奋勇去代课。后来做图书管理,做少先队工作,无论哪项工作,他做得并不比健康者差。在这所学校,他深受老师和学生的爱戴却没有工资。
机遇是留给强者的,当人们为刘建超的生存担忧时,幸运之神已开始向他招手了。1983年,他接煤田地质系统内部的通知到六盘水参加“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演讲比赛,一举夺下了特等奖。演讲会场上掌声雷动,听者热泪盈眶。演讲结束后,许多听众到招待所找他聊天、签名。1985年,他又获得全国煤炭文化基金会“振兴中华职工读书活动优秀个人”奖,当年冬天受中国煤炭地质总局邀请,他到河北、山东、浙江、湖南等8省作“奋斗者之歌”巡回演讲。在河北涿州演讲时,时任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党委书记的张延滨知道刘建超还没工作,当即要贵州煤田地质局写报告给他,经煤炭部特批后,刘建超成为煤炭系统一七四队子弟学校的正式教师。
用脚撑起事业和家庭
刘建超在全国各地作了无数场演讲,他的事迹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人,也赢得了一位姑娘对他的爱。家住织金县城郊外的张芳,1990年在刘建超任教的一七四子弟学校读初三补习班,她被刘建超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折服,不由分说地爱上了他。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张芳父母的反对,张芳便在县城安营扎寨,她学过石雕,在皮鞋店做过工人,开过洗衣店。直到五年以后,在众多亲友的劝说下,她的父母才勉强同意了这门婚事。1996年元旦节,34岁的刘建超终于结婚了,夫妻俩恩恩爱爱,得到众人的好评。
2001年,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刘建超的家里请他辅导,效果不错,后来学生越来越多,从客厅一直挤到卧室,现在,他辅导的学生有三四十人。妻子也忙得不亦乐乎,她做完家务之后,每天中午还开起了“家庭食堂”——给20来个离校远的学生提供中餐,下午还要帮助刘建超辅导学生。在夫妇俩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既解决了温饱,也不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还买了房子,并且每个月还能够给岳母生活费。
这就是刘建超,当他打开几十本荣誉证书时,我一项项地记了下来1986年获煤炭工业部颁发的“全国双文明建设标兵”奖;1987年获六盘水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新闻人物”称号;1988年获省总工会颁发的“职工自学成才”奖;1991年获毕节地区“十佳青年”;1991年获省煤田地质局“先进教师”称号;2003年获省人事厅、省残联颁发的“全省自强模范”奖……
这就是刘建超,他说“人要好好地活着,总是能为社会做点事的。”
1974年学成归国后就职于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张幼云参与翻译工作。自1983年7月12日开始的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第二阶段谈判的22轮会谈中,张幼云自始至终参加了全部翻译工作。1985年,张幼云与丈夫宋明江同赴伦敦就任中国大使馆政务参赞。1987年12月巴斯大学授予张幼云荣誉硕士学位。1991年夏张幼云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部国际合作司第一副司长,旋即升任司长。1994年夏,张幼云获准担任国际劳工组织“女工问题特别顾问”。
李肇星,男,汉族,1940年10月生,山东胶南人。大学文化。1964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外交部工作。后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翻译班学习。1965 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7年11月任外交学会科员。1970年8月后,任中国驻肯尼亚使馆职员、随员。1977年6月后,任外交部新闻司科员、副处长。1983年6月任中国驻莱索托使馆一等秘书。1985年3月后,任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1990年2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2年12月后,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大使。1995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1998年3月任中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共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
毕季龙(1914-2007) 上海市人。江苏仪征人氏,原名毕庆芳。
毕季龙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 )财政系,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科员、重庆炼钢厂会计课课长、电化冶炼厂会计处长、资源委员会专员,后来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和经济,于1948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美期间,毕季龙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驻美物资供应处稽核主任、中国轮船公司驻纽约会计主任等重要职务。
毕季龙于1950年回到祖国,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秘书。次年7月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正式开始,毕季龙随李克农领导的谈判工作班子抵朝。在这个班子中有后来担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以及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的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浦山(我国著名外事口译翻译家、前副外长浦寿昌的胞弟)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下设参谋处、秘书处等机构。毕季龙先后任参谋处长和秘书处长。从开城归来,毕季龙任外交部研究室研究员。此后近十年间,毕季龙还先后担任外交部新闻司专员、副司长。
1961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官员,随陈毅外交部长参加过第二次日内瓦会议。后任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有关会议。1979年至1985年毕季龙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
2007年5月30日在上海逝世,终年94岁。
外交部副司长是职务,具体分析如下
职务职员所具有的头衔称谓,包括职权和职责两方面内容。国家公务员级别从国家级正职(国家主席等)到办事员级(办事员)划分各种级别。公司中的职务体系来源于国企行政职务划分,,科员,主任,经理,总经理称呼等原则上对应职务,随着语义发展,职位亦有此意思;
职称职务的名称,通常指技术职务的名称;
所以,外交部副司长显然不是技术职务的名称,不是职称,外交部副司长是一个职位,是和职务一个意思,所以外交部副司长是职务。
职务团队化
团队代表了一种日益盛行的职务设计方案,如今越来越多的经济组织采用这一方式采安排工作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团队有多种类型,自主管理团队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这种团队享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除了安排工作进度、决定工作方法之外,团队可以自主挑选成员、自主考评工作绩效以及决定对团队成员的奖惩;工作团队已成为组织工作活动的最流行方式之一。
杨洁篪《yángjiéchí 》外交部部长。
生于1950年5月,上海市人,大学学历。1968年9月参加工作,197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至1972年8月在上海市浦江电表厂当工人,1972年8月至1973年1月在外交部出国学习集训班学习,1973年1月至1975年6月在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1975年6月任外交部翻译室科员,1983年2月起先后任驻美国使馆二秘、一秘、参赞,1987年6月任外交部翻译室参赞兼处长,1990年1月起先后任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兼处长、副司长,1993年6月任驻美国使馆公使,1995年2月任外交部部长助理、党委委员,1998年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2000年12月任驻美国大使,2004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委员,2005年5月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2007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经表决决定,任命杨洁篪为外交部部长。2008年3月,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
第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七届中央委员。
王光亚,男,1950年3月生,江苏省人,大学毕业。 1972-1975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文化委员会学生中心、威尔士大西洋联合学院、伦敦经济和政治学院学习; 1975-19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翻译室科员; 1977-1981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职员、随员; 1981-1982 美利坚合众国霍普金斯大学进修; 1982-1983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随员; 1983-1988 外交部国际司三秘、副处长、处长; 1988-1992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 1992-1993 外交部国际司参赞、副司长; 1993-1998 外交部国际司司长; 1998-1999 外交部部长助理; 1999-2003 外交部副部长; 2003 至今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1976年-197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科员;
1978年-1980年 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进修;
1980年-1981年 驻新西兰大使馆职员;
1981年-1983年 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科员;
1983年-1987年 外交部翻译室三秘;
1987年-1988年 外交部港澳事务办公室二秘、副处长;
1988年-1991年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处二秘;
1991年-1995年 外交部港澳事务办公室一秘、处长;
1995年-1997年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参赞衔);
1997年-1998年 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参赞;
1998年-1999年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首席代表(大使衔);
1999年-2000年 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
2000年-2002年 外交部港澳台司司长;
2002年-2003年 外交部驻澳门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副特派员;
2003年-2005年 驻菲律宾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5年-2007年 外交部办公厅主任;
2007年-2009年 外交部部长助理,主管欧洲地区事务、新闻和领事工作;
2009年8月-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2011年6月联合国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