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生活知识 >

宋仁宗是明君吗(宋仁宗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帝

  • 生活知识
  • 2023-05-21
  • www.shiguanyingerw.cn
  • 生活知识

宋仁宗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帝王,算得上明君吗

说到宋朝,大家想到的就是有钱,或者是军事羸弱,在我看来,一个朝代有着一个朝代特色,至少提到宋朝,大家就能想到宋朝很弱。

其实在这个皇帝的统治阶段,可以称作宋朝最好的四十年,因为这个时期的宋朝飞速发展,各种经济得到提升,这就是宋仁宗赵祯所处的时代,

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喜怒不表现于外表,由于初登帝位年纪太小便由太后刘娥垂帘听政,在1033年,才开始亲政,他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总共有42年,有的皇帝都活不到42岁,可见多长。

他在位几十年,对下属宽厚以待,让百姓休养生息,使宋朝达到一个发展的顶峰。宋仁宗知人善用,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仁宗皇帝当政期间,政府正式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官交子“。

宋仁宗在位的时候,国家经济繁荣,官民相安无事,邻国之间和睦相处,没有大的战争和饥荒,宋仁宗在位的期间,就是宋朝的巅峰时期,后续的宋朝,真的很难复制仁宗朝。

仁宗能够认清自己的地位,他做到的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无为而治,与民休息,就是他的治国理念,“仁政“一直都是最传统的理想,在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够以仁为谥号,宋仁宗办到了。

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忘却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宋仁宗在位期间也是有着战争的,战争太过残酷,对西夏的战争导致双方都损失很大,西夏对宋称臣,宋“岁赐“西夏以银、绢、茶。宋中期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仁宗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最终失败。

赵祯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是对他私生活妄加非议,听了也从不挟愤报复。表现出这位帝王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这在封建帝王时代,确实比较少见。

仁宗的去世,其实就是标志着宋朝最好时代的终结。

宋仁宗是一代明君吗

历史大家钱穆在其著作《国史大纲》里,谈论到过北宋的历史。他在书里论述北宋这一朝代时,文章开头就列了一个表,表中记录了北宋的帝系及年历。在帝系及年历表里,就提到宋仁宗在位时的几件政治大事“西夏边患日盛、陕西用兵、富弼使辽再修合约、庆历新政。”也就是说依照钱穆的观点,宋仁宗一生的政治成就,可以用这四件重要的事情来概括。

先说宋仁宗的个人品质。宋史里记载,宋仁宗仁厚节俭,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出自天性。宋仁宗在国家遇到水旱灾害时,就在禁庭里祈祷或者光着脚立于殿下反省自身的过错。手下的人请求扩大御园,他就说先帝的园囿本来就很大,何必在扩大呢?而且他能听得进官吏们的意见,提拔有才能的人,对持反对意见的人也很宽容。

这样的君主似乎就是一位明君了吧。个人品德高尚,不代表他有政治才干。那我们就来看看宋仁宗一生被后世所记录的四件大事。

西夏边患

其一是西夏边患。西夏边患来自于西夏的开国皇帝元昊。他统治时期,不再甘心成为北宋的附庸,而是急于立国,脱离中原政权的控制。元昊立国后,与北宋的关系不断恶化,直至后来演变为军事冲突。

陕西用兵

北宋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是宋仁宗,他与群臣都认为元昊不过是“蕞尔小丑”,只要宋军一到,就可以剿灭,直至北宋军队三次大败——三川口战役失败、好水川之败、定川砦战败。这三次对西夏的作战失利,才使得宋仁宗清醒过来,由主战转为主守。

他任用范仲淹和韩琦等人任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经营西北地区。这件事就是陕西用兵。范仲淹等人到了陕西之后,开始在北宋和西夏的交界处修筑工事,训练乡兵和弓箭手(两者都是民兵性的组织)来对付前来骚扰的西夏军队。这些以守代攻的措施,使得西夏军队对北宋的军事攻击得到减缓。

后来,西夏与辽国的关系恶化,为了防止两线作战,西夏和北宋达成协约西夏对北宋称臣,但北宋每年要给予西夏“岁赐”,即大量的钱、物,允许西夏自置官署,并恢复榷场,互通贸易。

富弼使辽,再修合约

那么富弼使辽,再修合约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件事情得从西夏与北宋的战争说起。辽国提出,西夏与辽本来是甥舅之国,受到辽国的庇护,而北宋对西夏的作战没有跟辽国打过招呼。,北宋为了防备西夏的军事进攻在边界增加了一些武备,但辽人认为这种增加武备的情况是针对辽国,这就是要撕毁之前辽宋之间签订的和平协议的节奏。其实这件事情的实质,不过是辽国在北宋与西夏冲突的时候,想趁火打劫,获得好处。辽国以上述借口,提出要求北宋归还周世宗时期夺取的瓦桥关以南十县。

这要求宋朝哪里肯答应,于是宋仁宗派出富弼出使辽国。富弼出使辽国时以“北朝与中国通好,则人主专其利,而臣下无获;若用兵,则利归臣下,而人主任其祸。故劝用兵者,皆为身谋耳。”(辽国与北宋通好,那么辽兴宗可以独享好处,而臣下无所获;假如动用武力,好处归臣下,而辽兴宗则要承担发动战争的祸患)这样的话来劝说当时的辽兴宗,达成了协约。

说服辽兴宗的代价就是增加岁币,这件事就是后来的重熙增币。这次协约,在澶渊之盟所达成的岁币的基础上增加了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这一行为,不仅使得北宋丢失了颜面,也加重当时老百姓的负担。但这对北宋孱弱的军事情况来说,也许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庆历新政

再说说庆历新政。到了庆历(仁宗年号)年间,社会的各种矛盾显现,各种民变、兵变一阵高过一阵。显示了这个唐代之后的中央王朝——北宋也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往上走改革弊端就能实现王朝中兴,而往下沉沦就会使得王朝逐渐走向衰亡。

宋仁宗年间的有各种弊端。是冗兵,仁宗时期兵员已达一百余万,是北宋开国初期的七、八倍以上。北宋费尽国力供养军队,在对外战争上却屡战屡败。

是冗吏,北宋不仅机构臃肿庞杂,官员众多,而且还有各种除了科举考试获得官位的方式,比如说恩荫。曹彬(曹皇后的爷爷)死后,不仅是他的亲族,甚至是他的门客都能获官。以至于范仲淹在庆历新政中都提出关于恩荫的改革措施。北宋的官员体系不仅人数多,而且待遇好,大大消耗了国库的财。

宋仁宗感觉到了当时国家的弊端,于是任用范仲淹进行改革,这次改革就叫做庆历新政。次改革却在短短十六个月后落下了帷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范仲淹的改革触犯了官员们的利益遭到反对,另一方面,也是仁宗优柔寡断,听信了关于范仲淹等人结党之言。仁宗就问过范仲淹“古时候只听说小人结为朋党,君子也会结党吗?”的话。在改革可能对皇权产生威胁时,仁宗毅然选择了保卫自己的皇权。于是范仲淹等人远离了朝政的核心直至去世。

回顾宋仁宗一生的政绩,对外无法抵御西夏的扩张和战争,对辽国又有增加岁币换取和平的举动,对内虽然任用范仲淹变法,但由于官员的反对和自己的猜忌,使得这一振作之举成空,仍然无法解决北宋冗官、冗兵的问题。

历史大家吕思勉评价宋仁宗时候说,宋仁宗在位的时间很长,施行的仁政是因循旧例的宽仁。拥有庞大的军队却不能取得军事胜利,财政困难而不易支持,根本就不能挽救在走下坡路的北宋。这样的君主勉强算是守成之主,中兴尚且不算,一代明君的称谓加在他头上,会不会太过了。这也难怪在《清平乐》播出前宋仁宗不为大众所知了。

历史上宋仁宗赵祯是明君吗


宋仁宗的成就是仁宗盛治。算得上明君。
清朝的小说无名氏写的《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这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
赵祯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这一朝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由于他改元次数较多,他统治的八年,被称为“嘉佑之治“,也有后人把他的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和强汉盛唐相比,这个开明治世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仁宗即位后的前十年多时间是刘娥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乾兴元年(1022年),赵祯从真宗手里接班时,北宋帝国在王钦若、丁谓等几个奸佞大臣的怂恿和把持下,到处充斥着假造的祥瑞和迷信的氛围。赵祯当时只有十三岁,真宗遗诏由刘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天圣元年(1023年),朝廷改元“天圣“,暗含“二人圣“之意,北宋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政治格局。赵祯命将真宗假造的天书祥瑞一同埋葬,表明要在治国理念上实现拨乱反正。十年中,母子二人既有斗争,又有合作,励精图治,苦撑危局,使政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得到复苏,可以说是挽大厦于将倾。
赵祯亲政三十多年,真正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仁宗时代“。
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宋论》中说“仁宗之称盛治,至于今而闻者羡之。帝躬慈俭之德,而宰执台谏侍从之臣,皆所谓君子人也,宜其治之盛也。”
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第二个学术自由的时期。宋朝第一次出现了工匠传统和哲学传统合流的迹象。宋朝闻名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嵩阳书院)成为儒家弟子吸取文化乳汁的圣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宋仁宗赵祯爱好学习崇拜儒家经典。赵祯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拿出来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习。四书五经为太学规定的必修课程。军事方面的最高学府称武学,相当于军事大学。宋还有科技一类专门学校,如算术、医学等。宋还有大量的家塾、舍馆、书会等学习场所。“每里巷须一二所。弦诵之声,往往相闻。遇大比之岁,间有登第补中舍选者。“南宋设在曾是岳飞府地的太学院最多有太学生一千七百余人。太学有学生宿舍还有体育场。太学考生来自四面八方。录取比例在3%--6%。太学实行五年制的三舍法。初进太学在外舍学习,一年以后学习合格者进入内舍在学习两年,合格者升入上舍学习。在上舍再学习深造两年,考试合格者毕业。太学生伙食费完全由政府包办,每人每年要花费三千贯左右。宋政府只是给太学院太学生的伙食费一项,每年就投入花费五百多万贯。科教兴国不仅促进了科技、商业、文艺的繁荣,也推动了政治的多元化思维,民主开明的政治报复思想的派系建立等。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宋没有倾尽全国之兵、全民之财反动对辽、对西夏的进攻是因为吸取了隋扬帝、汉武帝的教训。战争侵略得到的远远比不过自己创造的。开明的政策使宋朝的人们长期没有战争、兵役、苛税这三大“灾害“之苦。使宋朝人民长期生活富强安逸。如果说秦亡于苛政,汉亡于战乱,隋亡于兵役,唐亡于割据。那么宋就亡于安逸。
仁宗在位42年,死时讣告送到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也握着使者的手号啕痛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真是无愧“仁宗”的称号。宋仁宗赵祯可谓一代有德的数一数二的杰出君主。

宋仁宗是明君吗


是,赵祯(原名赵受益,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即宋仁宗,出生于东京开封府,宋真宗赵恒第六子,母为李宸妃,宋朝第四位皇帝(公元1022年-1063年在位),为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天禧二年(1018年),被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即位。庆历三年(1043年)开展“庆历新政”。在位期间,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史称“仁宗盛治”。嘉祐八年(1063年)崩逝,享年五十四岁。

人工授精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