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剖宫产手术,往昔因感柒或流血导致生命危险的情形屡见不鲜。在今日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剖腹产手术已相对安全。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如意外预防、无菌手术操作等改进,剖宫产的风险已大大降低。
关于剖腹产的时机:
剖腹产一般可分为“预先安排”和“紧急情况”两种。前者我们习惯称之为“择期手术”,后者则为“急诊手术”。择期手术的妈妈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心理准备,包括心理、生理以及家人的支持等。而急诊手术因情况紧急,为了拯救妈妈和宝宝而紧急安排,此时妈妈和家人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大多数家庭没有做好应对准备。
手术前需留置导尿管:
简单介绍手术前的事项后,我们更关注剖宫产后的护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不能掉以轻心。
A. 术后第一天:
手术后回到病房的妈妈需要枕平躺,护理人员会妥善固定尿管引流袋和液体输送管。妈妈臀下会垫好卫生巾,并定时为她按摩子宫,观察宫缩和阴道出血情况。腹部会放置一个沙包,以减少腹部伤口的出血。医生和护士会定期为妈妈测量血压、观察面色、脉率和体温,并密切关注小便的颜色、量和尿管是否通畅。此时宝宝已经饿了,护理人员会把宝宝抱给妈妈,进行哺乳。宝宝的吸吮还能促进宫缩,减少子宫异常出血。
术后6小时后,妈妈可以枕枕头,会感觉舒服一些。去枕平躺的原因是,大部分剖宫产采用硬脊膜外腔方式,术后去枕平躺可以预防头痛;平躺位头偏向一侧,还能防止呕吐物的误吸。当天晚上,妈妈会感到腹部伤口疼痛,医生会开药方,用止痛剂缓解痛苦,让她度过一个无痛的夜晚。
特别提醒:此时需特别注意保暖和各类管路的通畅;禁食禁饮12小时,包括牛奶;勤换卫生巾,保持清洁;腹部的沙包需放置8小时;12小时后,妈妈可以在家人或护理人员的帮助下翻身、活动腿部。
B. 术后第二天:
帮助妈妈坐起来——术后第二天,在老公的协助下,妈妈可以靠坐起来。有老公在背后支撑,妈妈可以逐渐调整姿势。大多数妈妈现在已经感到饥饿,可以喝一些小米粥、软细的面条汤。但尚未排气前,不能喝牛奶、吃含糖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在还未恢复胃肠功能的妈妈体内容易产生较多气体,腹部膨胀会影响伤口愈合,也会妨碍肠功能恢复。
尿管大多已拔出,现在可以穿内裤,有利于排出恶露,并保持外阴清洁。产后恶露现在是红色的,有时伴有小血块、粘膜状物质。今天可以在床上活动腿部,尝试抬腿、轻轻放下。
分享几种缓解伤口疼痛的方法:术后第二天,许多妈妈仍然感到伤口非常疼痛。在妈妈翻身、咳嗽时,老公可以双手按压伤口,通过减少震动来缓解疼痛。在妈妈侧卧时,可以在腹部放一个枕头或毯子,以支撑和缓解疼痛。播放舒缓的音乐、老公穿色彩艳丽的衣服、做腰腹部按摩等都是很好的“镇痛剂”。
特别提醒:新手妈妈需要他人协助哺乳;多吃流质食物如米粥、热水等;拔出尿管后尽尿;尝试坐起、活动腿部;帮助他们按摩大腿肌肉。
C. 术后第三天:
现在妈妈们可以刷牙、洗脸、梳头发,让自己精神焕发,并保持良好的心态。乳房也需要认真清洁。看着宝宝吃饱后安详的睡颜,新手妈妈一定会感到欣喜。产后恶露仍然是红色,但量较前一天有所减少。养育新生儿的旅程中,一些细节关乎着新手妈妈的身心健康与宝宝的幸福成长。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关键的时刻。
关于姿势方面,在喂养宝宝时,新妈妈可以选择一种让自己感到舒适的坐姿,如背部放置一个大枕芯以减轻疼痛。腹部放置枕芯,将宝宝放在上面,可以有效缓解手臂的酸痛和对腹部伤口的压迫。
在饮食方面,虽然新手妈妈需要吃吃喝喝以确保有足够的营养摄入,特别是要保证汤水的充足。但也要记住,食物的选择要平衡,包括蛋类、肉类、蔬菜和水果,这样才能保证母乳的高质量。
关于活动方面,新妈妈可以尝试躺在床上活动腿部,每天进行数次,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逐渐适应下床活动,每次时间逐渐增加,由家人陪同并适当给予帮助。轻轻按压腹部伤口,可以缓解因活动引起的疼痛。
特别提醒的是,喂养宝宝不需要限定次数,喂母乳前要洗手消毒。新妈妈需要学会自我护理,如更换卫生巾、做床上运动等。保持好心情非常重要,家人和新爸爸也需要多给予支持和鼓励。
到了手术后的第四天,新手妈妈可以尝试做更多的事情,如下床活动、为宝宝更换尿布和衣服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她逐渐适应母亲的角色。也要注意身体的恢复情况,如流汗和排尿的增加是因为身体在排出孕期积累的多余水分。恶露的颜色变淡,有腥臭味也是正常现象。在饮食方面,可以多吃蔬菜和水果以促进排便。
对于新手妈妈来说,产后情绪的变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些妈妈可能会感到沮丧,甚至患上产后忧郁症。这时,他们需要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丈夫的理解和帮助。
到了手术后的第五天,新手妈妈的身体状况大多已经稳定,她已经开始适应母亲的角色。宝宝的一声呼喊就能唤醒她的母爱。这时需要给予他们情绪上的支持,鼓励丈夫聆听产妇对分娩过程的感受。
手术后的第六天,准备出院的产妇需要牢记医生的叮嘱,如避孕、运动、营养均衡等知识。也需要为宝宝完成第一次疫苗接种等事项。
最后关于疼痛,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体验,受到文化、地位、种族、地区、经历、家庭关心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新妈妈不需要忍受疼痛,应该大胆告诉医生自己的感受,寻求帮助。因为在养育宝宝的旅程中,母亲和宝宝之间有着微妙的情感连接,母亲的感受会直接影响到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