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被称为雪口病或白念菌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当粘膜表面形成白斑膜时,我们称之为鹅口疮。这种疾病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在宝宝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的情况下,这种真菌会在口腔中活跃并导致疾病的发生。新生儿在产道、哺乳期的乳头不洁或是喂养者手指的污染都可能传播此疾病。
在中医理论里,《诸病源候论》卷五十描述了鹅口疮的症状:“小儿口里所起白屑,乃至舌上成疮,如鹅口里。”这是多见于新生儿、婴儿泄泻及营养不良或麻疹等病后期的口腔疾患之一。主要病因是脾经郁热,循经上行,熏于口舌而致。治疗方法为清热泻火,使用中药如泻黄散加生地、黄连等。对于脾热导致的胃阴不足,应益气养阴,使用益胃汤。患部可以用青黛、儿茶、冰硼散、锡类散等擦拭。
婴儿口腔两侧的粘膜和舌头上有时会出现像牛奶一样的白片状物,这是由霉菌(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鹅肝是儿童口腔的常见疾病,其特征是口腔中经常发生白色假膜,有时这种假膜如雪般洁白。白色念珠球菌在健康儿童的口腔中也存在,但不会导致疾病,而在口腔清洁营养不良的婴儿以及体弱的成人中则可能引发疾病。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引起感染呢?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的婴儿在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分泌物就会感染;奶瓶奶嘴的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母亲的奶头不干净也是感染源;接触感染念珠菌的衣食住行和玩具也会导致感染。特别是在婴幼儿长牙期间,喜欢咬手指、咬玩具容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还可能因交叉感染而患鹅口疮。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也会引起体内菌群失调,让霉菌有机会大量繁殖并引发鹅口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