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父母之爱
经过社会心理学科学研究的证实,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自私心理、心中无他人、缺乏工作意识等消极特性,主要源于家庭教育的不当。正如原苏联儿童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所言:“父母是天然的教师,他们对儿童,尤其是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今,许多独生子女在如明星般受宠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有些家长甚至将孩子视为“小公主”“小皇帝”,对他们千依百顺,给予无尽的爱与呵护,却忽略了培养他们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这种情况使得孩子认为他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懂得也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
一、心中无他人,不懂爱父母
曾经有这样两个例子:一个中学男生在等候车辆时,毫不犹豫地坐在座位上,面对站在旁边的父母显得冷漠无情。另一例是一个男孩在节日随父母到爷爷家吃饭,因为最喜欢的大虾没有摆在他前面,便大哭大闹。最后大虾摆在了男孩面前,他才安静下来。
看到这两个例子,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深情厚意,却换来了如此自私冷漠的回应呢?”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只简单地对孩子施予爱,而没有进行健康的德育教育所造成的。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父母要从小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爱的种子。
有一个家长的教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为了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不自私小气,从孩子两三岁时就开始进行多方面的训练和培养。这位家长要求孩子每次想吃水果时,都要拿三个,最大的给爸爸,第二大的给妈妈,最小的留给自己。当只剩下三个水果时,孩子舍不得再分。这时家长告诉孩子:越是东西少的时候越考验人。这时能首先想到给长辈的,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孩子一边哭着一边按照要求分给了家长。发了之后,泪眼汪汪地看着家长,希望家长不要吃掉这些水果。尽管内心十分舍不得,但父母还是硬下心来把水果吃掉了。从那时起,孩子逐渐养成了不独自享受的好习惯。
二、缺乏工作意识
按理来说,独生子女因为没有兄弟姐妹,从小应该承担更多的家务,因此工作意识应该较强。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独生子女的家长因为“疼爱”而“惯养”,不让孩子动手做任何事情。还有一些家长因为嫌孩子小,“碍手碍脚”,许多事情宁愿自己做。结果导致许多四五岁的孩子不会穿衣服、不会吃饭、不会擦屁股等生活基本技能。长大后,他们也缺乏工作意识,做什么都做不到好。
儿童并非为了创造物质和财富而存在,而是为了培养基本的生活习惯和推动身体健康发展。因此要让孩子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孩子们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如: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床铺、洗脸洗脚、整理玩具和书籍等。还要帮助家长做些家务劳动,如:帮忙摆放餐具、照料花草、剥豆、摘菜等。要从小培养孩子爱护粮食、书籍、玩具等的好习惯以及做事要有始有终、条理清晰的习性。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接触最多的人。要让孩子明白父母为了他们的成长付出了辛劳和汗水,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从而产生感恩之情学会爱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