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一种常见于儿童口腔的疾病,因其口腔内如雪花般洁白的假膜而得名“雪口”。此病症由白色念珠菌引起,这种微生物在口腔不干净或营养不良的婴儿中更为常见,体弱的成年人也可能感染。
一、感染途径
鹅口疮是如何引发的呢?若母亲阴道存在霉菌感染,婴儿在分娩时可能通过产道接触母体分泌物而感染。奶瓶、奶嘴的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母乳头不干净,也可能是感染源。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也可能导致感染。特别是在孩子长牙期间,因牙床不适,孩子可能喜欢咬手指、玩具,容易将细菌、霉菌带入口腔。集体生活中,孩子也可能因交叉感染而患病。长期使用抗生素或不当使用激素治疗,可能导致体内菌群失衡,让霉菌趁虚而入。
二、病症表现
鹅口疮主要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口腔粘膜会出现乳白色、稍高的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无痛感。斑膜面积大小不同,可能出现在舌头、颊、腭或唇内粘膜上。严重时,婴儿可能因疼痛而烦躁、食欲不振、哭泣,哺乳困难,伴随轻度发热。若不及时治疗,粘膜损伤可能扩大,蔓延至咽部、扁桃体、牙龈等,甚至可能引发念珠菌性食道炎和肺念珠菌病。
三、诊断与鉴别
对于鹅口疮的诊断,无需进行复杂检查,通过观察即可确诊。若宝宝的鹅口疮反复发作,可以刮下白斑进行检测,以确定酵母菌的类型,以便更准确地治疗。本病应与滞留乳块相鉴别,鹅口疮的白屑不易擦去,若强行去除,下方粘膜会呈现潮红、粗糙。
四、可能引发的并发症
宝宝长鹅口疮时,口腔疼痛可能影响食欲,导致体重增加缓慢。若鹅口疮扩散到口腔后部,可能影响食道,使宝宝吞咽时感到不适甚至疼痛,可能因此拒绝喝水,导致脱水。极少数情况下,酵母菌可能影响身体其他部位,需要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长了鹅口疮的婴儿还可能因口腔疼痛而拒绝哺乳或减少食量。这不仅影响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鹅口疮至关重要。
五、治疗方案
对于鹅口疮的治疗,可以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清洗,涂抹冰硼油、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同时加强营养,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C的摄入。注意婴儿房的隔离和哺乳消毒防止传播。
六、预防措施
预防鹅口疮,应注意以下几点:婴幼儿的餐具要洗净后蒸煮10~15分钟;哺乳期的母亲在哺乳前要清洗乳晕、洗澡、换内衣、剪指甲;婴幼儿的被子和玩具要定期清洗干燥;婴儿的洗漱用具要尽量和家长分开并定期消毒;经常进行户外活动提高身体抵抗力;在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要分开不能混合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避免过度滥用导致菌群失衡。通过以上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宝宝感染鹅口疮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