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女士是一位崇尚民主、重视孩子独立自主性的母亲,她从不强迫女儿去做任何事情。这种教育方式让女儿逻辑思维活跃、足智多谋。这也让赵女士陷入了一个矛盾和困惑之中:她的女儿越来越喜欢反驳,做任何事情都有她自己的理由,不再愿意征求父母的意见。
例如,当女儿看到赵女士的同学们或朋友时,却不称呼他们为大姐。当赵女士询问女儿为什么不这样称呼时,并告诉她这样没有礼貌,应该喜欢有礼貌的孩子等,女儿却能列举出一系列自己不叫大姐的原因,每一个原因都是她不愿意这样做的原因。
赵女士开始担心起来,女儿是否会因为过于独断专行、不征求他人意见而出现问题。其实,在一个民主、讲道理的家庭环境中,孩子容易培养出足智多谋、善于做主的习惯。但他们也容易变得一意孤行,不再善于征求他人意见,这时父母往往会感到尴尬。
除了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外,2至5岁孩子的心理发展正处于第一反抗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思想在不断发展。内外因相结合,如果父母稍不注意,孩子就可能形成过于自我、忽视他人意见的习惯。
孩子会在不知不觉中抵抗父母的权威和管理权限,并逐渐扩大自己的自由和管理权限,直到最后形成一种习惯,使得父母默默地接受他们,而他们自己则变得越来越自在。
好的习惯应该是孩子既有自己的想法,又能吸收他人的有效建议,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调整。这样的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意见具有很强的辨别能力,不会呆板生硬地坚持己见。
善于征求父母意见是孩子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的良好开端。交往的基础是善于吸收他人的意见。如果孩子总是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意见,逐渐形成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就可能在同伴中不受欢迎。征求父母意见的良好习惯实际上也锻炼了孩子的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
塑造孩子对道理的实践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讲理是倡导的教育理念,但为什么很多父母觉得讲理没用呢?
例如,晚饭后凡凡一直看电视,妈妈给他讲理说这样对眼睛有害。凡凡听明白后点头同意,但还是会找各种理由多看一会儿电视。
道理与实际行为之间是有距离的,父母要帮助孩子缩短这个距离。只讲道理而不让孩子实际操作具体行为是父母的常见误区,其结果是纵容孩子找借口。就像凡凡一样,他明白了妈妈的建议可以当作耳旁风,所以他口头上不反抗妈妈的建议,行动上却不执行。孩子的这种“软抵抗”策略比较含蓄,父母需要揭穿这一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孩子的执行能力。如果妈妈能让凡凡对“一小会儿”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比如具体的时间点或时间段,那么凡凡就没有借口可找,也就知道如何实施妈妈的建议了。通过这样的方式,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道理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协作、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