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鹅口疮的神秘面纱:症状、预防与治疗
提及鹅口疮,不少家长可能仍对其知之甚少。当孩子不幸患上鹅口疮时,由于其症状未及时发现,可能会导致治疗时机被延误。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探究鹅口疮的症状表现和预防措施。
当婴儿遭遇鹅口疮侵袭,他们的口腔会感到疼痛,这种痛苦甚至会导致孩子拒绝喝牛奶,从而引发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当鹅口疮扩散到口腔后部,还可能会波及食道——那条负责将食物从口腔输送到胃部的管道。一旦食道受到牵连,婴儿在吞咽时便会感到不适,并可能因害怕疼痛而拒绝喝水,最终可能导致脱水。
鹅口疮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呢?
1. 口腔粘膜会出现乳白色的微高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状类似乳块且无痛感。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没有出血的红色斑膜。这些斑膜可出现在舌头、颧腭或唇内粘膜上。
2. 在脸颊、舌头、软腭和嘴唇的粘膜上,也容易出现白色斑块,这些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拭掉。
3. 若感染轻微,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难以察觉,且无明显痛感,仅在吃饭时表现出疼痛表情。严重时,婴儿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食欲差、哭泣,哺乳困难,并可能伴有轻度发热。
4. 若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病变可能扩大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严重的情况下,可能扩大至食道、支气管,引发念珠菌性食道炎和肺念珠菌病,导致呼吸、吞咽困难。少数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能影响终身免疫功能,并可能继发其他细菌感染,引起败血症。
那么,如何预防和治疗鹅口疮呢?
对于新生儿口腔内的鹅口疮,可以用棉花蘸制霉素溶液(每10毫升冷热水含20万单位制霉素)涂在口腔患部。还可以用1%的龙胆紫涂在口腔上,或用2-3%的碳酸氢钠(苏打)溶液清洗口腔。以上药物每天可涂3-4次。
哺乳后,可以用1%的龙胆紫溶液滴在新生儿的舌头下,使舌头活动,涂在整个口腔内。一般每天滴2-3次,并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
预防新生儿鹅肝口疮,平时要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可以喂几口温水,以冲走留在口腔内的牛奶,防止霉菌生长。每次喂奶前都要擦洗奶头,双手也要保持清洁。新生儿使用的食具必须煮沸消毒。
掌握这些关于鹅口疮的症状表现和预防措施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孩子远离疾病的侵害。健康无价,预防有道,让我们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