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妈妈”这一称谓,在英国校园内和美国高中生口中,竟成了贬义词,被用作嘲讽。在国外学生的眼中,华裔家庭的孩子似乎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母亲如同守护雏鸡的母鸡,孩子则像是依赖母鸡羽翼庇护的小雏。
人的一生离不开四种文化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科学教育以及自我管理。其中,家庭教育是最为关键的启蒙教育环节,而母亲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有句老话曾说,“推动摇篮的手推动世界”,足以见证童年教育对一个人一生的深远影响。
外国人将“中国妈妈”视为贬义词,并非有意抹黑,反而应当视作是对我们的提醒和警告。在西方国家,当孩子表示自己喜欢做烘焙师时,父母会鼓励和支持他们;而在典型的中国家庭中,若孩子说出这样的“理想”,父母可能会觉得孩子没有出息,甚至会动手打骂。
过多的干涉和限制,让孩子失去了期待和梦想。溺爱、盲目攀比、模式化教育,像批量生产一般,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千篇一律,失去了个性和特色。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生态自然也要多元化,“因材施教”是基本道理。社会上的职位也是多元化的,需要各种各样有个性、有特长的人。我们的教育体系仍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家庭教育也跟随学校教育,属于“应试教育”,难以培养个性鲜明、顶尖的人才。
好的教育,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好的品德、好的素养。知识的多少并不是第一位的。过于严格的家教,常常忽视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攀比教育”中,甚至可能激发学员的嫉妒心理。某省曾发生两位顶尖学生互相竞争,因父母过度上纲上线而导致悲剧。
过多的限制和干涉,不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可能会比批评和侮辱更糟糕。例如二战时期著名的海军将领蒙哥马利,他的童年经历非常痛苦,因为他有一个严厉独裁的母亲。蒙哥马利最终却成为杰出的将领,部分原因是他能自主选择自己的道路,而反对他母亲为他安排“人生之路”。
中国的家长总喜欢为孩子安排好一切,从日常生活到人生道路都为他们规划好。要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爸爸和中国妈妈可能是世界上最辛苦的父母,但最终可能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所带来的贡献。孩子最终可能变得安分守己,没有自我提升,更无法实现社会进步。要想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让他们自由发展。“自由”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如何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找到教育孩子的一门学问。这其中,需要的是“潜山而教”的洒脱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