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之一。他的一生从礼部侍郎起步,省长、大学士、直至封侯拜相,在政治、国防、文化艺术和经济发展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他的家教家风,更是为后世所称颂。身为家庭的长子,曾国藩的教育思想深深影响了他的兄弟和子女。
长子曾纪泽精通诗词字画,在晚清时期,他勤奋学习英文,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外交官。在处理西北边境困境中,曾纪泽凭借士气和交涉艺术成功论战对手,从苏联手中夺回新疆伊犁城,取得了清朝末年外交史上唯一的胜利。曾孙曾纪鸿热爱社会科学,在数学科研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只可惜中年早逝。更为难得的是,不仅他的儿子成才,其孙子辈如曾宝荪、曾约农等也均成为教育学家和专家学者。
据统计,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来,共出现了240余位有威望的人才,且未出现一位纨绔子弟。这样的世家昌盛,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究其原因,应归功于曾国藩的教育有方。尽管身居高位且公务繁忙,他始终不忘对子女的教育。
曾国藩身处的环境虽然国家公务繁忙,长时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因此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主要方式。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的信件。他在家中倡导节俭谦劳的精神,反对奢华懒惰。他对兄弟、子女一直严格管理,虽然位列三公,但他从不放任子女。他从不允许子女赖床,禁止他们积钱买田、衣着华丽,也不允许他们轻视仆佣和邻居。他教育子女要敬老爱幼,尊重公公婆婆,不张扬跋扈。
曾国藩的日常饮食以简朴为主,他的佩戴也朴素无华。一件青缎长褂一穿就是三十年。他以身作则胜于言传身教,每日勤奋工作,从不松懈,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重要的文书都亲自批注和拟定,晚年右眼失明后依然坚持不懈。他所写的日记直至临终前一天才结束。
曾国藩教育子女不谋求当官发财,只求读书明理。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的子女都试图凭借势力挤进政界,但曾国藩却再三嘱咐子孙后代:他不希望儿孙成为名将或高官,只希望他们成为学识渊博、明白道理的谦谦君子。自曾国藩兄弟以后,曾家再也没有出现带兵战斗的名将。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学英、美等国的顶尖大学,博学多才,成为学界、科技界和文艺界的杰出人才,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