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那些童年幸福的孩子,在成年后往往更容易遭遇人生的悲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那些很少经历挫折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环境而感到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个实例。当一位记者刚到德国,寄居在朋友罗伯特的家中时,他观察到一种与普遍慈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的现象:罗伯特夫妇对孩子们非常“吝啬”,孩子们的零用钱每月只有30欧元,而且还需要通过帮助家里做事情才能获得。他们的孩子乔冶和凯斯需要完成诸如浇花、铲土、洗车、做家务等一系列任务。甚至在暑假,这两个孩子还要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四处送报纸,以赚取买书本和小玩具的费用。
对于罗伯特夫妇的这种“残酷”,很多人可能会表示不解。但他们解释说:“孩子们总有一天要面对更广阔的世界,为了让他们未来能够应对挫折,我们必须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能力。”
德国的父母经常为孩子设置一些顺境和逆境下的“障碍”,甚至会故意制造一些犯错的机会。例如,苏珊娜会让她的女儿在出发前忘记带食物和手电,让孩子亲身体验因为疏忽而带来的后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们逐渐学会如何列清单,确保不会遗漏重要的物品。
在柏林的一所小学,孩子们被要求模拟父母不幸去世的情景,让他们体验失去亲人的感受,学习如何面对悲剧并调整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在场的记者深感震撼。
除此之外,德国还有一种名为“艰难困苦营”的活动,旨在鼓励孩子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团队精神和面对挫折的心态。参与这种活动的孩子们会面临多种挑战和困难,从而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德国的教育体系并不回避现实社会的问题。学生们不仅学习“阳光”的一面,还接触到社会的“黑暗面”,如种族问题、违法违规等。他们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并以此作为参考来调整和提升自己。
韦泽校长表示:“我们无法永远保护孩子,但我们可以教他们如何理解生活和社会、如何保护自己。”这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在面临挑战时能够坚强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