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逻辑思维承担能力:深度培育孩子的内在使命感
我们常说的“逻辑思维承担能力”,实质上是一种使命感的体现。在复杂的社会信息环境中,这表现为个人能够积极构建目标导向的逻辑思维,并将这种思维付诸实践的能力。由于社会环境范围的差异,我们将这种能力分为“社会责任承担能力”和“自身义务承担能力”。
一、社会责任承担能力:以社会规范为导航
“社会责任承担能力”,是指个体以社会环境中的法律法规、道德标准等社会规范为导向,积极构建逻辑思维,并展现相应的行为表现。例如,一个孩子看到地上别人丢弃的垃圾,会主动捡起放进附近的垃圾桶。
二、自身义务承担能力:为个人目标构建逻辑思维
相对于社会责任承担能力,“自身义务承担能力”更多地关注个体如何为自己的生活目标构建逻辑思维并付诸实践。例如,孩子自己洗袜子、整理玩具等。
对于如何培育孩子的使命感,许多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实际上,对孩子使命感的培育需要尽早开始,而自身义务承担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当孩子能够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归置物品时,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出自身的义务承担能力,形成“习惯性针对性逻辑思维”和“习惯性针对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
以一个实例来说,当母亲和孩子去商场购物时遇到下雨而没有带伞,母亲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义务承担能力的培育。母亲可以说:“孩子,下雨了,我们都没有带伞,你会帮我拿伞吗?”在这里,孩子被设定为义务承担者,通过这样的对话,他的大脑会产生“帮助”母亲拿伞的理解,这就是他的“义务承担能力”在逻辑思维中的外在表现。
经过一段时间这样的培育,当孩子稍大一些再遇到类似情况,母亲可以用更独立的方式去引导他:“孩子,下雨了,我忘记了拿伞,你回家帮我拿伞,我会等你。”这样,孩子不仅在实践中强化了义务承担能力,还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育孩子的逻辑思维承担能力是一个长期且需要有效引导的过程。父母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类似的小事情来逐渐引导和培养孩子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