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鹅口疮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建议
鹅口疮,这一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疾病,究竟是怎样引发的呢?生活中有许多因素可能导致孩子感染鹅口疮,这无疑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威胁。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让我们一同来了解一下。
新生儿鹅口疮的主要原因:
1.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的婴儿,在出生时通过产道,可能接触母体分泌物而感染。
2.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母亲的奶头不干净也可能成为感染源。
3.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衣物、食物、玩具等也可能导致感染。特别是在婴幼儿6~7个月开始长牙的时候,牙床的不适感使他们更容易通过咬手指、玩具等途径带入细菌、霉菌到口腔。
4. 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有时因交叉感染而患鹅口疮。
5. 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可能引起体内菌群失调,使得霉菌乘虚大量繁殖,引发鹅口疮。
当宝宝出现不适时,如不断哭闹、睡眠不安稳、拒绝好好吃奶,并且口腔内出现大量白色物质时,很可能是患上了鹅口疮。
随着宝宝的成长,其免疫系统会逐渐健全,这种现象可能会自然消失。但在此期间,家长仍需高度警惕,重视卫生工作。母亲需要每天更换内衣、洗澡,并在抱婴儿前洗手。要经常给婴儿的餐具进行消毒。
治疗鹅口疮时,宝宝可能会因疼痛而拒绝进食。家长不宜强行喂食,而应着重于消灭宝宝口腔中的真菌。医院通常会为家长提供将霉菌素等药物溶于水中或鱼肝油中的方法,家长用棉签蘸取药液放入宝宝口中,让其吮吸,使药液均匀分布在患处。
若婴儿口腔中的白色物质过厚,家长切勿用棉棒等物品擦拭。这些白色物质附着在口腔粘膜上,强行剥离可能导致粘膜出血,容易引发再次感染甚至更严重的问题。鹅口疮消失后,为预防复发,家长需继续涂抹药物一周,巩固疗效。
关于鹅口疮的知识,我们已做详细解释,希望能对家长有所帮助。只有家长充分掌握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在生活中照顾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一同用心呵护孩子的健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