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小儿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佝偻病的特点之一是头颅增大并呈方形,因此许多家长在发现孩子头颅较大时,可能会误以为孩子患有佝偻病,这种判断有时会出错。在面临孩子头颅增大的情况时,我们还需要警惕另一种可能性——脑积水。
脑积水的初期症状并不典型,容易与佝偻病混淆。要区分它们,我们需要观察两个关键症状:一是头颅是否进行性扩大;二是是否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如头痛、恶心等。如果出现这两个主要症状,那么基本可以确诊为脑积水。
典型的脑积水症状与佝偻病有明显的区别。脑积水的患者头颅增大的进度明显加快,前额膨胀突出,触摸时感觉像敲击鼓面。有些患者的颅缝会扩大,头部血管清晰可见。还会出现眼睛下视的症状,医生称之为“落日征”。还有一些患者因颅内压增高而出现频繁呕吐、头痛、发呆、抽搐和下肢无力等症状。
那么,宝宝为什么会发生脑积水呢?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其表面有一层脑脊液。脑脊液起着保护和营养大脑和脊髓的作用。脑脊液由脑颅脉络丛分泌,沿着脑颅及腔隙的一定方向流动,不断代谢,持续流入脑静脉血管,每天更新五次以上。如果这条通道的狭窄处出现堵塞,那么持续代谢的脑脊液就会积聚,从而形成脑积水。
宝宝脑积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天性中最常见的原因莫过于化脓性心肌炎引起的炎症性粘连;其次是创伤或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或恶性肿瘤、寄生虫引起的脑脊液通道阻塞。如今,心肌炎逐渐减少,后天性脑积水也相应减少,而先天性畸形则相对多见。通过核磁共振检查,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脑积水的情况,还可以准确地识别出导致脑积水的原因,如丘脑下疝畸形、大脑皮质导水管阻塞、四脑室孔闭锁、大静脉畸形等。
约40%的先天性脑积水可以自然缓解,而在这些自然缓解的病例中,约1/3的患儿智力可以接近正常儿童。对于这类患者,积极求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