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鹅口疮,一种由真菌传染引发的疾病,会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常见于婴幼儿。若治疗不及时,病变可能蔓延至口腔后部,甚至引发食道念珠菌病和肺念珠菌感染,导致吞咽困难。对于小儿鹅口疮,家长需特别重视。
王女士的担忧:小儿鹅口疮不容忽视
近日,海口市民王女士怀抱其三个月大的儿子急匆匆赶往医院儿科。宝宝出现的症状令人担忧:心烦意乱、拒绝吃奶、夜间哭闹不眠。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后,发现孩子左侧颊粘膜上出现了白斑。经诊断,孩子患的是鹅口疮,属于口腔念珠菌病的一种。幸运的是,经过一周的治疗,婴儿恢复了健康。
医生的解释:鹅口疮的特点与严重性
医生指出,鹅口疮,也被称为假膜型念珠菌病,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儿,特别是那些长期使用抗生素和激素的患者。鹅口疮可在口腔的任何部位出现,如舌头、脸颊、软腭和口底等。初期症状包括粘膜充血、浮肿以及灼热、干燥、刺激感。随后,散状白斑会在粘膜上出现,并逐渐融合扩大,形成斑片。若不及时治疗,病变可能蔓延至口腔后部、咽、气管和食道,导致食道念珠菌病和肺念珠菌感染,甚至可能引发白色念珠菌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对于鹅口疮,家长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治疗方案与预防措施:新生儿鹅口疮的应对策略
对于新生儿鹅口疮,可以采用以下治疗方法:使用棉千蘸制霉菌素溶液涂抹在口腔患部,或用1%龙胆紫涂抹口腔。还可以用2~3%碳酸氢钠溶液清洗口腔。每天可涂3~4次。补充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也有助于治疗。
预防新生儿鹅口疮同样重要。平时应注意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喂几口温水以冲走口腔内的牛奶,防止霉菌生长。每次喂奶前都要清洁乳头和双手。新生儿使用的食具必须煮沸消毒,以防病菌滋生。
对于小儿鹅口疮,家长需保持警惕,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和预防措施,确保宝宝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