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称为雪口病、白念菌病、鹅口痱子或鹅口白疮,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真菌感染疾病。它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这种真菌在宝宝的口腔中有时也能被找到。特别是在宝宝营养不良或体质虚弱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病。新生儿可能会通过产道感染,或者因哺乳器具和饲养者的手指污染而传播。
患有鹅口疮的婴儿,口腔两侧的粘膜和舌头上会出现难以去除的乳块样白片状物。这是由霉菌(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
鹅口疮的症状主要有四个方面。口腔粘膜会出现乳白色微高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乳块无痛感。擦去斑膜后,可以看到下面的红创斑膜。这些斑膜会出现在舌头、颧腭或唇内粘膜上。脸颊、舌、软腭和嘴唇粘膜也容易发生白斑,这些白斑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拭。
感染轻微时,鹅口疮可能难以察觉,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很难发现。此时宝宝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表现,但吃饭时可能会表现出疼痛。严重时,婴儿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食欲差、哭泣和哺乳困难,并可能伴有轻度发烧。如果粘膜损伤不能立即治疗,可能会扩大影响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严重部位,甚至可能引发念珠菌性食道炎和肺念珠菌病,导致呼吸和吞咽困难。对于免疫功能受到影响的宝宝,还可能影响终身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鹅口疮可能是深度感染和系统感染的重要提示,尤其是HIV阳性感染者。早期诊断和治疗不仅能减轻患者的不适,还能有效防止念珠菌血症的发生。对于重症患者和免疫缺陷患者,及时的治疗尤为重要,可以降低发病率和致死率。
宝宝感染鹅口疮后,如果表现得非常烦躁不安、拒绝吃奶,就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否则,可能会导致宝宝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如果鹅口疮扩散到口腔后部,可能会影响到食管,导致婴儿拒绝喝水,甚至脱水。宝宝鹅口疮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出现并发症。